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53516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考点与高考真题解读之辩证唯物论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解读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2)联系: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

2、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2)联系:马克思主义

3、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2

4、)联系: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高考真题 (07 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考点 2 物质考点解读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

5、质是物质的。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高考真题 (08 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0

6、8 海南卷)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 460 公里,宽约280 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08 广东卷)39(11 分)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

7、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考点 3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考点解读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

8、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高考真题 2008 年 1 月中下旬,我国南方 10 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的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灾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度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

9、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回答 2931 题。(08 全国卷 I)2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A B C D考点 4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考点解读1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10、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高考真题 (06 江苏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

11、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06 政治广东卷)28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A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D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08 四川卷)30、2007 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

12、情况说明 D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08 四川卷)39(60 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五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

13、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 年,在巴西召开的有 183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14、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2 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考点 5 意识考点解读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就进一步说明意识

15、依赖于物质。3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会形成人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高考真题 (06 文综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 400 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回答 2830 题。30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07 全国卷)2007 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