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资料4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3481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曲的资料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元曲的资料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元曲的资料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元曲的资料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元曲的资料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曲的资料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的资料4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曲的资料元曲的资料 4 4 篇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元曲的资料的资料 4 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篇 1一、元杂剧和南戏体制的比较杂剧:1、剧本由“曲、白、科”三者而成,曲即曲词,白即宾白,科即科介,就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2、一本四折,外加楔子,一折就是一个套数,楔子一般加在剧首或剧中,在剧首起引言作用,在剧中起过渡作用;3、每折一宫到底,一韵到底;4、角色大别为末、旦、净、杂四大类,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净一般指老年人或性格阴险的人,杂所含甚广;5、一人主唱,其余人只能道白而不能唱。凡有正末演唱是“末本戏” ,凡由正旦演唱叫“旦本戏” ;6、剧末附有“题目

2、正名”南戏:1、合“曲、白、介”三者而成;2、分场为出(齣) ,出数不限;3、凡上场者皆可演唱,唱的形式多样;4、每出皆可变调换韵;5、角色分工精细,大别为生、旦、净、丑四类;6、副末开场,俗称报家门,报告作者的创作宗旨和剧情梗概二、分析蔡伯喈,恪守封建礼教,封建礼教要求人克己复礼,要求人舍生取义,要求读书人讲风骨、讲忠贞,造成的应是刚性性格,文中说“软弱性格和恪守礼教伦理观念密切相关”不妥。他三辞三不从:辞试,父亲不从;辞婚,丞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这三辞赋予了蔡伯喈忠孝的美名。他要恪守伦守纲常却欲孝而不能,在“父为子纲” 、 “君为臣纲”的淫戚下,他遵从父命上京应试,显亲扬名, “折得蟾

3、宫第一枝” 。被逼“奉旨招婿” , “成桃夭之化” 。最终却因辞官不成,无法侍奉二老,导致父母双双饿死,孝与忠在此处严重脱节,蔡伯喈“善忠”换来的却是“不孝” ,因为“子欲待而亲不在” 。 他“只为君亲三不从,致令骨肉两成空”的经历遭际,凸显了,作为三纲的核心理论“忠”与“五常”的核心思想“孝”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忠孝两难全,是情感与伦理的对峙,情感上三不从和伦理上的君权父权,而蔡伯喈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处于忠/孝两极之间,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的矛盾结合体,一个“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自我寻找者,是一个被儒家伦理撕裂的悲剧性人物,是一个在两套叙事话语(个人话语/伦理话语)的牵制下,一身二分,形神两

4、歧的人格分裂者。杜宝:应看到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执行者,又是作者理想的杜宝不认女儿,不能武断的说其绝情绝义一心维护自己的官威,要知道,死而复生原本就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大大超乎常理的事,杜宝深受理学影响,纪昀说过“宋孺每于理所无者,即断其必无” ,杜认为自己三年前就以去世并自己亲手埋葬的女儿死而复生的经历于理事不应该存在的,故而不认女儿,在这一点上,只能评判他拘泥于理,不能说他绝情绝义,这种说法,是很武断片面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杜宝这一人物形象的正面性,他在抗金的战斗中,强忍失去家人的悲痛,以抗敌大局为重,以国以民为重,这种崇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关汉卿的

5、铜豌豆精神:知识分子既然失去了凭科举而仕进的路在行院、勾栏中工作、厮混,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观念当然格格不相入,要把“花” “柳” 、 “郎君帅首” 、 “浪子班头”等等作为政治斗争解,作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的首领解都是违反常识的、无法自圆其说的。1、是对书会才人的身份认同,于是传统的名士风流一变而为市井风流;2、是对理性疆界的冲决,对文化规训的反抗,对文明禁忌的挑战,对“雅正”趣味的颠覆,对身体型塑的拒斥(身体是文化制造的,身体具有“游牧性” ) ,铜豌豆精神是对身体“游牧性格”顽强气概和坚挺力量的概括,是身体的狂欢三、阐释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而马致远秋思更是包孕弘深

6、、独具一格。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 、 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蹉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1、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出自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所以下面用一组鼎足对,将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纷争都比喻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 “蚁阵蜂衙” 、“浮生如争穴聚蚁”的说法虽在元曲中常见,这三句却因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把蚁穴、蜂窝、蝇群的形状写得特别麻人。作者的功力还不仅在于能将封建

7、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恶心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细宇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超然神情。其中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对争名竞利、红尘逐斗的厌倦对精神自由的追求2、 “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其代表作双调夜行船秋思将一个生活在乱世的文人矛盾的内心情感状态表露无疑,并成为一段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灵魂剖白,为后世人所称道。悲秋是中国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和价值而言,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即通过对于自然万物的体验去领悟所谓的“天道”,从而达到主客体的情感交融。 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隐含着道

8、家自然主义的天人合一轮3、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在琵琶记副末开场中一曲水调歌头 ,是高明的创作观念,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琵琶记中所叙写的,确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收到教化。因此,明太祖盛赞其是“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一方面是对儒家思想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是旨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实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 所谓“关风化”的主张,则是从高明的戏曲美学观而来的。在中国戏曲史上,是高明

9、从理论形态上将原本属于“诗教”的观念移入到戏曲创作与品评上来的,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这不但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史地位,而且赋予其更大的教化使命与伦理责任。这种向诗教的靠拢,不但“是戏曲在中国被接纳作为性质上与诗 、 文相近的艺术表现的重要一步”也是文化谱系学上的“认祖归宗” ,为“曲”这种后起的艺术寻找到一个母体,接续上与诗、乐之教的家族传承关系。风教剧为后世推崇。4、 “兴,百姓苦,忘,百姓苦”出自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揭示了作品怀古咏史的主旨,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

10、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这最后一句,在思想上,把吊封建王朝之古,转入哀百姓之苦中来,立意高远,揭出历史之真谛,境界阔大高远,跳出凭吊之窠臼;在艺术上,笔力陡峻,结尾如豹尾扬鞭,卷起历史之陈土,为异军突起,翻出全篇之主旨。篇 2元曲备课资料由于我们的史学传统,对于金国的历史,一向我们都是以宋王朝为中心的态度去观照的,我们痛恨金人占领了我大好河山,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是北宋时 期,所谓的正统王朝,它的版图也不过是半壁江山,宋

11、太祖神秘的死亡之后,即位的宋太宗因为军事上的连番失误,在晚年逐渐的求稳,转到文化建设上来,而真正 入主正统的中原的,却是一直未视为蛮夷的少数民族。这种狭隘的历史观,影响了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古人比我们开明的多,元代为前代修史,就以宋、辽、金三 国的角度各自修了一部它们本国的历史。这种观点绝对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因为对于蒙古人来说,也许论起渊源来,金、辽肯定比宋要来的近。史实也是这样, 金、宋两国汾淮而治,金的一般文人或者百姓对待宋朝往往能采取平和的态度,而与政权的敌对无关,甚至还抱着一种很同情的态度,如南征汇录记载了很多在 靖康之乱当中被俘虏的宫廷皇妃姬妾的悲惨命运和她们勇敢的态度。 (参看

12、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第七章第二节金代文人对宋的态度 )这种大汉民族主义 在很多人甚至是学者的身上都存在着。继宋、金长期对峙后,蒙元先灭金,后亡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北方文人经历了两次江山易主的大阵痛。对汉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极端痛苦的时代。数曲用铺叙之法,以景态为意象,层层渲染刻画思妇心境,造语清丽婉曲,具有明显的婉约词风标。其结构,则是前半写景,后半描情的宋词早期形式,并未达高度成熟的婉约词(主要是南宋词)情、景交错互映,时空跳跃穿插的化境。宋初的历史条件毕竟不同,从文学内部的因素说,高度发达成熟的词文学亦阻绝了元文人在散曲中深化婉约风格之路,因此,元文人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在元 初散曲中便

13、产生了另一种与宋词背道而驰的文学方式,这就是取俗为新、炼俗为雅。元初散曲花间文学中俚歌格调之一流,便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元初散曲中花间文学最常见的格调是类词化和俚歌化的结合。这种畸形的与传统文学精神的极端对立,却更突出地反映了元人散曲文学审美观的变更。这种不无病态的化丑为美 、寻求低下的刺激和庸俗的取乐,是元文人对 社会现实冷漠心态中分裂出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元代平民文人不能以传统的方式寻求人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他们无法为自己选择美的人生,由此而反生出的 极端方式,便是从传统最鄙薄不堪的市井生活中寻找刺激,以浪子式的玩世精神获得生活的乐趣,从而使之成为一种与现实对抗特殊方式。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

14、不伏老便以一种较为明显的方式,在市井间的浪子形象中输入一种不甘屈服的傲世精神。元第一代曲家中即有南下而长期生活在南方者,若关汉卿、白朴、王恽等,其南下的时间约从元灭南宋后即已开始元初的剧作家们,是在政治上遭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在思想与言论上丧失自由, “似箭穿着雁口没个敢咳嗽”(汉宫秋 ) , “若是轻咳嗽便有官司” (关汉卿 谢天香)的白色恐怖下,动辄得咎,轻者流放、杀身,重者灭族,因此作家们要“向公众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 ,又要避开“诸乱制词曲为讥议 者,流” (元史.刑法志四 ) ,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元史.刑法志三 )的罪名,就不得不搞影射。他们或从

15、历史题材,民间传说、 神仙故事、笔记小说、变文、传奇、话本中去寻出路,或则有目的和针对性地翻新宋杂剧、南戏和金院本中的旧剧,而不能直接地、明显地描写元代的生活,篇 3一 四块玉别情元曲鉴赏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7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 分)8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B “凭阑袖拂杨花雪。 ”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

16、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D全曲围绕“送别” ,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7 “溪”是指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 “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XX 长宁一模)诗词鉴赏(4 分)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7.本作品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中的_(2 分)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白朴 D 郑光祖8.作品中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而凭栏远眺,但她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