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2058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书法 翁同龢:翁同龢翁同龢:翁同龢- -人物轶人物轶 事,翁同龢事,翁同龢- -书画成就书画成就导读:就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翁同龢书法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翁同龢:翁同龢-人物轶事,翁同龢-书画成就翁同龢(1830 年1904 年) ,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 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

2、,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翁同龢为光绪师傅, “得遇事进言” ,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劾,翁同龢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龢掣肘, “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翁同龢_翁同龢 -人物轶事平步青云翁同龢半身雕像 自隋朝开科考试至晚清的 1200 年间,状元难计其数。然而, 中国的历史却不是在学术考试中获取高功名的状元们书写的。在状元们纷纷被历史的烟尘掩埋的时候,有限的几位状元,却为后代留下了显赫的历史功绩。作出千古传颂

3、正气歌的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 1256 年)考中状元时年仅 21 岁。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 。而另 1个彪炳史册的状元则要数翁同龢了。翁同龢之崛起, 自然得益于其父翁心存。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自此,翁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既然 41%的清朝状元都来自江苏等吴地,翁家的兴盛,自是情理之中。在道、咸、同、光四朝, 翁氏两代累任高官。当咸丰六年( 1856 年) 翁同龢以 27 岁中一甲一名进士后,便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又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

4、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 24 年。仅凭这层关系,翁同龢定能在晚清内政外交中发挥重大作用。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翁同龢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形成了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进 1 步加强了在政坛中的地位。事实也是如此。举凡翁同龢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卷入甲午战争洪流;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由户部拨 100 万两“生息官款”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再就是举荐康梁等维新人才,

5、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 。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是晚清 4 大冤假错案之首(4 大冤案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案、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此案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 年) ,浙江馀杭县杨乃武案发生,懦弱无知的葛毕氏(死者葛品连之妻,即小白菜)被百般威逼欺哄,诬杨乃武(与小白菜相识的举人)为奸夫,杨乃武“被屈打成招”定为“谋夫夺妇”之罪。此案经杭州知府、浙江巡抚、刑部侍郎三审具结,草率奏报,使杨乃武、葛毕氏枉坐重罪。同治十三年(1874 年)四月,本案第五审开始(晚清死刑案审判是五审终审制) 。这时,杨乃武的姐姐叶杨氏到刑部和都察院上访申冤。于是此案发回浙江再审。审讯中,杨乃武、小白菜均推翻原

6、有供词,所以没能审结。光绪元年(1875 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此案。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 清史稿记载此事时说:“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连狱,巡抚杨昌浚、侍郎胡瑞澜褫职,知府

7、以下论罪有差。申谕各省理刑,期情真罪当,毋轻率。 ”此案可谓晚清中国狱讼、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平反的职业精神,也可谓一代帝师应有的风范。选拔人才翁同龢中状元后,被授为修撰,在翰林院供职,参加庶吉士学习。咸丰八年(1858 年)六月,正在参加庶吉士学习的翁同龢被咸丰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奉命典试陕西,正考官则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荫。这对翁同龢来说,是 1 种殊荣。可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热情,因不久前他的爱妻汤孟淑不幸病逝,此时的翁同龢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圣命不可违,且按规定考官必须准时到达考点,容不得半点推延。七月底,翁同龢极力克制自己,打点行装,辞别亲友,同潘祖荫一同踏

8、上了西去陕西的旅途。翁、潘二人由直隶出发,取道山西,经近 1 个月的车马劳顿,到达陕西省城西安。八月中旬考试开始,翁、潘二人坐堂主考,巡察整个考场,要求极为严格。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翁同龢主考的当天就病倒了,寒热发作,彻夜难眠。但他为报皇恩,强忍病痛,坚持支撑着批阅荐卷,直到三场试作阅毕。发榜时有人告发,获第三名的考生张批绩所答试卷为抄袭他人之文。翁、潘二人同监临核准后奏请,将张除名。对张之所为,翁同龢极为愤慨,本想严加训斥,后得知张已 60 有馀,大自己两旬还多,只好作罢。事后,翁同龢曾大发感慨称,认为八股取士有其不足之处,同时对名落孙山者寄予一定的同情。八月底,陕西典试结束,即将回任的

9、考官们欣赏翁同龢的书法,纷纷请他题字留念。此时虽翁同龢病体尚未痊愈,但他不负众望,挥毫泼墨,来者不拒,一写就是几日,致使病情加重,经多方调养,直到九月底方能下床走步。正值此时,一道圣旨飞传西安,翁同龢被任命为陕西学政,视察陕西全省各府、县考试童生及生员事宜。十月初,翁同龢带病上任,足迹遍布 800 里川,经过2 个多月的劳累,至咸丰八年(1858 年)十二月视学完毕。鉴于病魔缠身,他便上书奏请开缺。咸丰九年(1859 年)一月,皇上恩准翁同龢开缺,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回京后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这以后,他曾多次涉

10、及文衡,屡次充任考官,所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备受信赖翁同龢手札 同治四年(1865 年)十月十四日,“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实录馆协修徐桐负责教育年仅 10 岁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师,这是朝廷对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赖,翁同龢非常高兴,向两太后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辅导皇上,报答皇恩。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进宫授读。天刚刚廉亮,翁同龢就来到弘德殿候驾,倭仁、徐桐也随后来到。待同治帝驾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礼,同治帝喊了一声“师傅“,随后君臣趋步进入书房。同治帝坐两面东,师傅们坐东面西,一天的授读正

11、式开始。这一天首先授读的是倭仁和徐桐,讲授的是尚书和孟子的有关章节。膳后,翁同龢接着讲授,他讲的是帝鉴图说 。此书内容更深,但图文并茂。翁同龢针对同治帝年幼的特点,深入浅出,使同治帝听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学问,翁同龢第一次授读成功。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庭训格言 、 国(清)朝开国方略 、 经史语录 、 毛诗 、 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的学生并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典学成否,直接关系到清朝的兴亡,非同小可,因此他授读格外认真。每天寅时(早晨四点左右)入值,申时(下午五点左右)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几乎日日如此,有时甚至带病进讲。

12、有时为弄清 1 个问题,查找一本书,跑遍北京大小书铺。为使皇帝能学会作诗,他专门编辑了唐诗选读 ,亲自抄呈,交同治帝带回宫中阅读。同治帝阅读古文有困难,他便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供同治帝阅读。因笔不合手同治帝书法不佳,翁同龢亲自到笔店买了两支上等笔送给同治帝。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极为讲究。当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时,就停止授课,让皇帝到庭中散步,借以解除疲劳;当同治帝表示作论太难、提议不妨先由师傅作几段时,翁同龢便如此照办。翁同龢不但在授读上下功夫,而且对妨碍同治帝学习的一切作法,那怕是太后所为,他也敢直言劝阻。所以,翁同龢的讲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

13、勤“。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的有关章节。对翁同龢来讲,给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两宫皇太后进讲比给年幼无知的同治帝进讲更为荣耀,但一旦出错,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职为民,身败名裂。因此,在第一次给两宫皇太后进讲的前夜,他将要进讲的内容温习再三,几乎一夜没睡。他第一次进讲的题目是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 。在进讲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讲得不仅仪节规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剖析精当,两宫皇太后及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到满意。此后,他还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十五个专题。在进

14、讲这些专题时,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借两太后的提问,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如实陈述,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采纳。他如此敢于直言进谏,这在当朝上大夫中是极少见的。同治十年(1871 年) ,正当翁同龢为进讲再作努力之时,其母许氏病逝,翁同龢上奏获准回籍治丧,离开弘德殿上书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 年)治丧期满才回京复职,再次入值弘德殿,担任同治帝师傅,直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间,由于他聪明能干、备受皇帝和太后信赖,所以屡受荣誉。同治四年(1865) ,他奉旨阅看文宗实录,按例只有亲王、大学士才有资格阅看前朝皇帝实录。在仕途上,由

15、誉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讲,再擢为国子监祭酒,进而提为太仆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 年)同治皇帝亲政后,推恩赏给他一品顶戴,真可谓一帆风顺,步步登高。得到重用翁同龢 光绪元年(1875 年)十二月一日,两宫皇太后降旨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担任毓庆宫行走,充任刚刚即位、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接旨后,喜忧并举。喜的是两宫皇太后一再重用自己,再为帝师。忧的是要将 1 个年仅仅四岁的孩童塑造成一代圣主,责任重大。他考虑再三,一再推辞,但终未获准,且西太后慈禧温谕再三,要他“尽心竭力,济此艰难“,翁同龢只好勉力从之。光绪二年(1876 年)三月二十一日,是翁同龢向光绪帝进讲的第一天。翁同龢首先教光绪

16、帝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8 个字。接着,又教光绪帝朗诵了“帝“、“德“二字。最后,进讲了帝鉴图说的首篇三皇五帝 。从这一天起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一月毓庆宫书房被撤,翁同龢担任光绪帝师傅达 20 多年之久。20 多年中,翁同龢尽心尽力,循循善诱光绪帝,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翁同龢授读的前两年,主要是教光绪帝认字、读生书、背熟书。翁同龢规定生书每天读 20 遍,熟书每天读 50 遍。当时课文虽短,但由于光绪帝年幼不谙世事,且体弱多病,常常读到一半就不再读了。师傅催促,权作耳旁之风。每每见此情景,翁同龢便心急如焚,有时不免和风细雨申斥几句,光绪帝则嚎陶大哭,索性多日不开口读书。翁同龢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慢慢左劝右劝,但光绪帝软硬不吃,翁同龢只好面奏两宫皇太后,西太后听后极为不满,决定用不准多吃食物来严加惩罚。翁同龢则于心不忍,又生一计,何不去求助于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环。奕环来到书房,先是厉声训斥,接着良言相劝。对爸爸的一威一震,光绪帝多少有所顾忌,但久而久之此法也失去了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