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51955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7.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习 目 标,1解释概念:结核结节、肺原发综合征、结核球、伤寒肉芽肿、阿米巴痢疾、脑膜刺激征、筛状软化灶、假结核结节、丝虫病。 2描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归,简述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转归,列出继发性肺结核的特点及病理类型。 3解释伤寒的概念,简述其病变特点及并发症,解释其发病机制。 4说出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5说出血吸虫病的病因,简述其病理变化及肺、肠的病变特征。 6说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分析其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7解释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念,概述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8解释钩端

2、螺旋体病的原因,说出其主要的病变特点。 9说出丝虫病的概念,简述其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传染病的概念:是由病原生物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 流行环节:传染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理特点:炎症为主有明确的定位,寄生虫病的概念:是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后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特点: 掠夺营养物质,引起营养不良和贫血。 对寄生部位造成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能引起组织坏死、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压迫或阻塞腔道器官。 它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或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可诱导嗜酸性脓肿和肉芽肿形成, 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第一节 结核病,一

3、、概述 概念: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以肺结核最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 原 菌:结核杆菌 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其次为牛型。传 染 源:结核病患者。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或破损的皮肤传染。,发病机制: 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杆菌 致敏TC 多种淋巴因子,再遇结核杆菌,结核结节形成变质、渗出炎性病变,(二)基本病理变化,以渗出为主的病变:表现为浆液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炎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以变质为主的病变:表现为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 朗汉斯巨细胞 类上皮细胞 淋巴细胞,由类上皮细胞和几个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组成,一片红

4、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为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Langhans巨细胞:体积很大,胞浆丰富,核数 多。环状、马蹄形或密集在胞体的一端。,干酪样坏死,肉眼观: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三)结核病基本转化规律,转向愈合,转向恶化,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病灶扩大溶解播散,二、肺结核病,(一)原发性肺结核初染 ,儿童多见。机体缺乏足够免疫力,病变不易局限常经淋巴道、血道、支气管播散 病理特点-形成原发综合征 肺原发性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转归 98愈合,恶化,支气管扩散,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全身粟粒性结核病,肺粟粒性结核病,肺外器

5、官结核,病变转归,肺粟粒型结核病 全肺布满粟粒大小、灰白色、大小一致的结核病灶,(二)继发性肺结核,是指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年人。感染来源有两种: 一是内源性感染二是外源性感染,继发性肺结核有以下特点:机体对结核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故病变一般易局限在肺内; 病变多从肺尖开始,肺门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病变; 很少发生血道或淋巴道播散,以支气管播散为主; 病变有时以增生为主,有时以渗出、坏死为主;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出现新旧交替。,常见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结核球5.干酪性肺炎6.结核性胸膜炎,1.局灶型肺结核: 早期病变,多

6、位于右肺尖部。,2.浸润型肺结核: 属活动型肺结核,可形成急性空洞、干酪性肺炎、自发气胸或脓气胸。,浸润型肺结核,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称开放性肺结核。 肺内有1个或多个厚壁空洞。,4.结核球:为一个直径25cm的球型干酪样 坏死病灶,外有纤维组织包裹,空洞壁分三层:内壁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组织,5.干酪性肺炎: 有小叶性和大叶性之分, 患肺切面呈黄色干酪样, 可见多个边界不清的急性空洞。,6.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 浆液渗出多 胸腔积液; 纤维素渗出多 胸膜增厚、粘连; 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局部胸膜增厚,可发生粘连。,表10-1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

7、的比较,以支气管播散到肺内为主,其次为淋巴道,血道播散;,三、肺外器官结核病,(一) 肠结核病 (二)结核性腹膜炎 (三)结核性脑膜炎 (四)肾结核 (五)生殖系统结核病 (六)骨与关节结核 (七)淋巴结结核,肠结核(大体),肠结核(镜下) 肠壁内有结核结节,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并空洞形成,第二节 伤 寒,伤寒: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皮肤玫瑰疹、 WBC减少。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 原 菌: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革兰染色阴性 传 染 源:患者或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和水源,经口感染,伤寒杆菌 小肠粘膜上皮 局部淋巴结

8、 胸导管入血 一过性菌血症 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细菌和毒素入血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 )各器官 病变 胆囊内细菌繁殖小肠肠壁强烈的过敏反应肠壁坏死及溃疡。致敏T细胞细胞因子巨噬细胞吞噬杀灭细菌痊愈,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肠壁淋巴组织内伤寒细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明显(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圆形或椭圆形,脑回样隆起, 凸出于粘膜表面,灰红色, 质软。,(2)坏死期(第二周) : 隆起中心部坏死,(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组织逐渐脱落 溃疡,边缘隆起、

9、底不平,椭圆形,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 穿孔、 出血。,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上皮增生修复。, 肠系膜淋巴结病变 脾脏 肝脏 骨髓 (二)其它脏器病变 1.胆囊:多无症状,但可成为传染源 2.心脏:中毒性心肌炎,相对缓脉 3.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谵妄甚至昏迷。 4.皮肤:皮肤玫瑰疹(713天) 5.肾脏:免疫复合物型肾炎,蛋白尿、尿菌培养(+) 6.肌肉: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 肌痛,皮肤知觉过敏 (膈肌、腹直肌、股内收肌),均可见伤寒小结及灶性坏死,三、结局和并发症1肠出血与 2. 肠穿孔 3支气管肺炎,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

10、菌所致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传 染 源:菌痢患者及带菌者 病 原 菌:痢疾杆菌传染途径:经口,发病机制:致病力细菌对粘膜的侵袭力痢疾杆菌 逃脱胃酸、SIgA抑制 粘附于肠粘膜皮 繁殖 内、外毒素 肠粘膜浆液纤维素性炎及溃疡中毒性菌痢:细菌毒素 机体强烈过敏反应 休克、DIC,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结肠粘膜的纤维蛋白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早期呈急性浆液或粘液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肠炎 化脓、表浅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2慢性细菌性痢疾 新旧病变反复进行, 过度增生,形成息肉。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全身中毒症

11、状重, 肠道病变和症状轻。,病变处瘢痕组织形成,使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第四节 阿米巴病,阿米巴病: 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肠阿米巴病: 1急性期病变:肠壁形成特征性的口小底宽的烧瓶状溃疡。镜下在溃疡边缘可见阿米巴滋养体。,2慢性期病变:病变复杂,结肠粘膜坏死,溃疡与修复性肉芽组织增生两者并存。,2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脓肿大小不等,大者可达小儿头大,脓肿边缘呈破絮状。,肝左右中分别见两个较大脓腔,脓腔壁见破絮状坏死组织,第五节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 是指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1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及成虫,虫卵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 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及随之发生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二、基本病理变化1.尾蚴及童虫引起的病变 2成虫引起的病变 3虫卵引起的病变,(1)急性虫卵结节形成 嗜酸性脓肿;,(2)慢性虫卵结节形成(假结核结节),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1肠 2肝 3脾 4肺 5脑,肝血吸虫病,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指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染途径:经飞沫传染。,患者及带菌者

13、(脑膜炎双球菌) 呼吸道飞沫传播 局部炎症(带菌者) 入血、繁殖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 皮肤粘膜瘀斑,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 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蛛网膜下腔形成脓液。 肉眼观: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使脑沟和脑回结构模糊。,三、临床病理联系 败血症 患者表现为高热、寒战及皮肤淤点等中毒症状。2颅内压升高 患者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症状。 脑膜刺激征 颈部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而呈僵硬紧张状态。在婴幼儿可呈“角弓反张”体征。 脑脊液的变化 早期脑脊液澄清,随后则因蛛网膜下腔有大量脓性渗出物,而呈混浊或脓样,含糖量减少,涂片或

14、细菌培养可查见病原菌。,四、结局与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可痊愈。如治疗不当,可发生如下合并症:脑积水颅神经麻痹脑缺血和脑梗死局限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 传播媒介:蚊(三带喙库蚊),长期贮存宿主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牛、马、猪等) 病毒入人体 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繁殖 入血 短暂性毒血症,以脑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特点的变质性炎症。镜下见: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可见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嗜神经细胞现象” 2软化灶形成:筛网状病灶,二、病理变化,3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胶质小结形成,三、临床病理联系,1中枢神经受损症状 患者常出现嗜睡、昏迷以及颅神经核受损引起的颅神经麻痹症状。2颅内压增高症状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症状。3脑脊液变化 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轻度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第八节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病变以广泛性小血管损害引起的出血性炎为特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机体病毒血症全身小血管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