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894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如何读懂诗-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障碍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3 3 讲讲 微观上微观上聚焦诗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歌本身,定调明情“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 标 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应用体验卷 别标 题重要信息1.2017 年全国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交代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2017 年全国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 年北京卷晓行巴峡点明了写作时间(晓);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 年全国卷金陵望汉江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表明了事

3、件(望汉江);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 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交代友人(裴秀才迪);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 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交代了地点(舟中);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 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交代了事件(游山家);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 年全国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 作 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

4、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

5、能表现出豁达、乐观3的精神境界。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应用体验(一)知人

6、论世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 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二)考题对接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 ,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 兴陆 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迮:狭窄。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

7、因。答: 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 “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4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析 注 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

8、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应用体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 ,并点出本文

9、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 “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读 正 文(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5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1结构章法诗Error!词Error!诗 歌层次及内容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

10、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应用体验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景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11、到衰的变化。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6景浮云、太阳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情愁“浮云蔽日”有深意, “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二)抓意象“意” ,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 ,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

12、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应用体验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

13、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意象: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三)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7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应用体验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

14、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 1232 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 。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龙蛇:比喻双方军队。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

15、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四)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 ,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 “怨” “恨”“愤” “忧” “凄”“悲” “喜” “乐”“悔” “思” “怜”“泪” “闲” “怅”“怆” “孤” “独”“寂寞”等词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8(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隐性词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却” “惟”“仍” “又” “只” “徒”“空” “尚” “犹”等词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 “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