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881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4 4 讲讲 题型研究题型研究遵循合遵循合“文文”合合“理理” ,准解观点推断题,准解观点推断题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常见考法典型考题关键字眼通过复句关系考查对文本的透彻理解(2017全国卷T3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如果就” “只有才” “只要就” “无

2、论都”“那么” “为了” “以便” “以”“为的是” “以免”等通过结论表述考查对文意的推断(2017全国卷T3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可见” “说明” “总之”等通过发展趋势考查对未来的预测(2017全国卷T3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启示是” “将会” “还应该”等解题方略看考法若有复句关系想对策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1)假设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

3、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如下面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A 项。(2)条件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2“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示例 (2017全国卷T3C)选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

4、迹”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原文公平原则应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 2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 3 段)。分析选项有两层意思, “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 ”可“实现代际共享” , “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 ”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 ” 。选项正确。(3)目的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

5、文本内容。示例 (2017全国卷T3C)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原文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第 2 段);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第 3 段);将“文” “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第 4 段)。分析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看考法若有结论表述想对策比对原文,析“条件” “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见” “说明” “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示例 (2017全国卷T3D)选项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

6、、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原文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第 4 段);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 4 段)。分析“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3看考法若有趋势预测想对策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 “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如下面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D 项。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

7、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

8、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

9、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

10、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考法用假设条件“如果就”考查逻辑关系。策略分析原文讲“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 ,换言之, “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是“青花瓷崛起”的充分条件。推断正确。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考法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策略分析由第三段前两句话可知,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体现的是“它(青花瓷)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

11、步” ,而不是“社会快速变化” 。由第二段可知,成化年间民窑青花瓷崛起,进而成为世界时尚,没有提及“青花瓷兴盛”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考法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策略分析从第二段可知,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 ,而这是“明代的世界影响”的一部分,从第三段“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可知,青花瓷对其的作用是重要的。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考法用“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考查对文本的预测。策略分析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

12、的转型”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课堂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5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

13、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 “国” “社稷” “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 “保家” “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

14、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 ,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 , 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

15、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解析:选 C A 项,文章没有内容显

16、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 项, “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 。D 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6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