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607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1沁园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朗读,鉴赏课文。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自学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跟据知识链接、书下注释。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 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 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

2、泽东不仅是一位伟 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 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 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 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 表达了 17 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

3、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 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 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材料四:这首诗写于 1925 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 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 礴的词。(三)相关诗词的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

4、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 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 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 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2、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 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 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

5、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千山”“鸟”“ 孤舟”“ 蓑笠翁”“ 寒江”“雪”就不是 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一问题情境设计:(一) 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橘( )子 zhu( )头 层林尽 rn( ) 百舸( )争流万类霜天 jng( )自由 怅( )lio ku( )问 cngmng( )大地 Zhng rng( )岁月稠 挥斥 方 qi( )万户 hu( ) mn( )江碧透 浪 ( )飞舟4、背诵全文一、整体感知

6、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4、通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来读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二)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 何不同。(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

7、图,提出了什么问题。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一)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当堂训练】(一)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929 年 10 月)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

8、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 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D、本词的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二)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 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 好?为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

9、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 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反思】附:参考答案二、(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

10、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

11、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七)前三句要读得深沉、有力、稳定,读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读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看”要读得响亮、铿锵;看的内容要语调激昂、抑扬顿挫;“万类”要有深沉之感,“怅”稍长一点。三、(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由哪个字统领恰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

12、斗精神。(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三)“携”句从容深沉,“恰”句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节奏要有变化;“曾记”句铿锵有力,深情呼唤。四、巩固训练(一)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2、宇宙的广阔、高远辽阔3、B(二)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2、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