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84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二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考什么?考什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

2、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一般选择题会涉及较多,此外社会史观是近年命题的热点。主要讲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发展史实。注意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主干史实并分析变迁原因。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回归课本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基础知识第第 1414 课课 物质

3、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化1 1、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皇帝与达官贵人:长袍马褂;普通百姓:布衣皇帝与达官贵人:长袍马褂;普通百姓:布衣传统服饰的特点:保守呆板、拘谨;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等级的差别。2 2、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洋装、洋布传入中国;西装出现洋装、洋布传入中国;西装出现3、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男装男装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也很受欢迎;传统服装依然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也很受欢迎;传统服装依然存在。存在。西装流行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剪发易服流行;社会思潮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潮) ;且

4、穿西装适体潇洒较为美观。中山装流行的原因:服装本身比较方便适体、且有特殊的政治含义。(2)女装女装新式旗袍出现,向称身适体发展(表明了社会对女性的认同,女子地位的提新式旗袍出现,向称身适体发展(表明了社会对女性的认同,女子地位的提高及社会对平等的追求。高及社会对平等的追求。2020、3030 年代,有欧式裙子。年代,有欧式裙子。4、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穿着朴素。此期间男子多穿中山装、列宁装和中式便装;女男子多穿中山装、列宁装和中式便装;女性多流行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装性多流行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装“文革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时期:

5、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主要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主要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响)5、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增强。 )二、食物的变化1、传统社会:南方多食米饭海鲜、北方面粉肉食2、鸦片战争后: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

6、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使中国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具有计划经济的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特征探究: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

7、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 1987 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4、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19871987 年政府还倡导年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菜

8、篮子工程” ,饮食多样化。,饮食多样化。三、住宅的变化1、传统社会传统民居,贵族深宅大院,普通百姓住普通民居,房子多为木制结构2、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西式建筑增多,出现了中西合璧式建筑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故人们多住在普通平房当中4、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简易楼房9090 年代以后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四、社会习俗的变迁1、传统社会包办婚姻、男子留长辫女子裹小脚等2、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9、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政府颁布辛亥革命前后:政府颁布“断发易服断发易服”的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的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4、改革开放后:(1)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 “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2)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

10、活的新内介绍信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 20 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 2 月 5 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 年 1 月 10 日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3)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注意:注意: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地域与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个变化是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既有西方的内容,又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习俗变迁与政治改革联系紧密(近代,封闭、落后的农村传统习俗坚若磐石)B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

11、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内因中国的政治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等因素。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高考怎么考?高考题例高考怎么考?高考题例1 (2012浙江文综历史17)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考点】近代中国

12、物质生活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引用的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 项;材料无法证实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故排除 B 项;售卖西方商品并不能说明百姓衣食住行西化,故排除 D 项。【答案】C 2 (2012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 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票证供应制度,这是社会主义

13、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答案】B3(2012江苏历史6)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 6 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材料可

14、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4 (2012四川文综历史16)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 6) 。这反映出(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BCD【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

15、不能反映民国初斯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答案】A 5 (2012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 2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解析】从表 2 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 项正确,表 2 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 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C第第 1515 课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火车的变化)(一)铁路的延伸170 年代,外国人在中国修淞沪铁路,一年载客超 15 万人次,但是后被清政府强制拆除2、19 世纪 80 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3、1909 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4、辛亥革命前,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的基本格局 5、民国后,铁路发展进程缓慢6、20 世纪 50、60 年代,修建宝成、兰新等铁路 7、九五年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二)火车机车的变化:蒸汽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