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75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2.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7 白居易诗四首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粤教版选修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 读读 )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 (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 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 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 ,世称白香 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 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 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 。晚年居洛阳与刘禹 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 。一生有诗近 3000 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 、 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 、 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 秦中吟自序云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 。 ”唐 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

3、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 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 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 “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基本解读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 的同情。 (主旨) 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 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 官们令人惊

4、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 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 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 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 , 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 ,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 “满” 、 “照” 、 “皆” 、 “夸” 、 “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 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六句“樽罍溢九酝,

5、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 益振”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 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 “罗” 、 “擘” 、 “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 “食饱” 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 ,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 准备。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 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 记载,元和三年, “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

6、东道旱” 。四年, “浙西苏、润、 常州旱俭。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 同工。 3鉴赏要点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 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花 非 花 1写作背景简介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 自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2基本解读 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 ,给人一

7、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 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夜半来,天明去” ,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 ,可见又不是记梦了, “梦”在这里也是一比。 “去似朝云无觅处” ,以“来” 、 “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 “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3鉴赏要点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博喻手法的使用。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 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 未说明的主体。 4问题探究 此诗借用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如同后代的小令

8、,后人也以 诗题作为词调。这种“诗似小词”现象,在白居易笔下并非一首,其忆江南亦属同类 之作。 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 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 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首是简简吟 ,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 明年欲嫁今年死” ,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 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 ,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 情逼真,都

9、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花非花紧编在简 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 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三)杜 陵 叟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 ,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 ,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 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 , “以实惠及人” 。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 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基本解

10、读 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主旨)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 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 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 ,不仅不奏报 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 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

11、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 百姓死活的“长吏” 。 “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 ,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 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 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 诏免税 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 员们的“求考课” ,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 ,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 “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

12、正的目 的。 3鉴赏要点 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 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 的“德音” ,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 ,此前却一 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 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 度可见一斑。 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 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 ,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

13、了封建时代 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4相关资料 君爱人如赤子,则人爱君如父母;君视人如土芥,则人视君如寇仇。 (唐白居易策林七十二 ,见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思深,可为太息。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二十,清光绪七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刻本) (四)问 刘 十 九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 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 ,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 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2基本解读 这首

14、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主旨)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 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 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 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 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杜甫对雪有旬“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 ,这 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

15、不 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 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 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4相关资料 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清黄周星唐诗快 ,清康熙二十六年书带革堂刻本)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清田雯古欢堂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三、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轻肥与卖炭翁二诗的特色,加深对二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 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

16、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 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如“夸赴军中宴,走马去 如云” 、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写宦官的骄横之状;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 题,从“苦宫市也”略可一见。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有描写,还写了卖炭翁的心理,如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有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 一丈绫” ,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2第二题 命题意图:诗无达诂。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探究这首诗的内涵,体会其朦胧意味,作出 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要求学生掌握博喻这种表现方法,最好 能联系相关材料,举出一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略) 3第三题 命题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这种剥削人民的把戏,加深对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