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66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4.14《唐诗五首》(粤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五首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这几首诗,领会这些诗歌的情、理、趣;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各首 诗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人论世,理解各首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 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教材习题研讨 方法点拨 一、此题考查诵读诗歌和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加强对诗歌的诵读和识记有助于诗歌的理解 和鉴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意思,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

2、格外苍翠,皎 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 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 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 搏在轻轻地跳动着。竹林的喧闹声是洗衣女结伴归来,莲叶的摇动是小渔船顺流而下。这两 句诗组成两幅图画。但这两幅图画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组成一个乡居生活和谐自然、充满 乡村气息的意境。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2.首联属工对:每句三层,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 ,合起来 组成一幅画。上句写空中的画面

3、:猿在高处(即水经注江水所云“高猿长啸” ) ,声自 高空传来,故列入上句;下句写江上画面,鸟盘旋于沙洲之上,诗人在高处,亦俯视所见, 故列入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把诗人内心的孤寂哀苦表露出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使作 者联想到自己疾病缠身,年老体衰恐怕就像这落叶一样要飘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 景水乳交融。七律正格首句不用韵。尾联属宽对:“艰难”与“潦倒” , “繁霜鬓”与“浊酒 杯”皆对;“苦恨”与“新停”不对。上句集国难家愁而言,下句单说个人因患病而停杯, 属对不刻意求工,这就是不以辞害意。 3.关于锦瑟的意旨向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咏物、自况、悼亡。大家可根 据自己的

4、理解结合具体诗句谈自己的看法。 三、这五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各不相同:山居秋暝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 气氛;从军行将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登高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表现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悲愁难以排遣的 感情;石头城:用写景寄寓感慨,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锦瑟体现了哀怨的 基调,迷离的意境。 四、归浣女:妇女们洗完衣服回家。 “归浣女”这里是倒装句式,正常句式是“浣女归” 。 下渔舟:小船顺流而下。 “下”名词用作动词。 “下渔舟”这里是倒装句式,正常句式是“渔 舟下” 。 常作客:经常客居他乡,漂泊无定。 艰难:苦难。这里兼指

5、国运和自身命运。 暗:暗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暗淡。一、背诵时要注意:抓住七言诗的节拍。 仔细分析律诗中的对仗特点。二、1.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意境的理解,意在培养大家的想象能力。“意境”是古典诗词一 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运用想象将诗中的景物细节构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画面,这是 “入境” 的关键一步。运用想象将诗中的景物细节构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画面,这是 “入境”的第 一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具体的诗歌形式及内容的领会。注意:凡景语皆情语,故应从分析 景物入手。可以依据在初中学过对偶的常识,对对仗进行简单的分析。古代诗歌中近体诗 用字讲平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平时学习中多注意

6、总结,这对诗歌 的鉴赏很有帮助。 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关键是谈出自己看法的依据。 一、此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和风格的理解。要结合每首诗的具体诗句整理、理解和感受,同时 将五首诗进行比较鉴赏。 四、此题考查诗句中具体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准确把握,特别是词类活 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教材实例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过去的评论家说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甚至称它为“旷代之作” 。回答下面的 问题,体会上述评论的含意。 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现在哪一个诗句上?试作分析。 解析: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其中包含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年迈、 壮志未

7、酬,再加上知交辞世,这一切都如浓云压在诗人心头。 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 2.王维的山居秋暝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答案:中间两联先写山居之景:有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然后描写山居之人:有浣衣女、 渔家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清幽:“空山”一词突出了山中特点,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 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以说“空山” , “空山”也点出了他远离闹市、身处山中的处境。皓月 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丁冬石上,月光下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静美!竹林里回家 路上喧闹的浣女,惊动了莲叶、莲花和渔船。他们的热闹衬出了山中的寂静。规律

8、发现 诗的主旨常放在最后一两句上,大家要熟悉古代诗歌中这种现象,同时要联系全篇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要抓住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看描写的景物 具有什么特点,诗人写的目的是什么。 积累运用 一、学海拾贝 以动衬静 动静对衬,包括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在古诗中后者多于前者。以动衬静,就是用动态 的景物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使静景的特征更为突出。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 古诗,就是以“蝉噪”和“鸟鸣”的动景,来衬托出“林”与“山”更加幽静。鲁迅小说 祝福里面写雪夜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 感到沉寂。 ”这句中的“似乎瑟瑟有声”自然

9、是一种心理感觉,但这种感觉是以“有声”的 “动”来衬托环境的“静” ,更是衬托在祥林嫂“老了”后的孤寂、沉痛的心理。在分析古 诗词时要从诗词整体的角度把握意境是属于静(凄清、空寂、落寞) 、还是动(喧嚣、热烈、 绚丽) ,再可定论是何种相衬。2001 年春季高考题(王维鸟鸣涧见新题导练)错题设置 为“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描写,来反衬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其中“山空”本来是静景,不属于动态描写。同年春季高考第二题专门考查识别动静相衬手 法如:“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场面热烈,不是静景。 二、新题导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

10、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 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 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A 项中“花落” “月出” “鸟鸣”是动态描写,而 “山空”则是静态描写,对诗的艺术技巧鉴赏不当。 答案:A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 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 E。A 项用“桥响”之动衬托“犬吠” 之遥,以“庭空”衬托环境之静。C 项用“寒树” “霜桥”衬托环境之静。D 项用“鹤鸣”衬 托“楚山”之静,用“露白”衬托“秋江”之“晓” 。B 项采用直陈式描写。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