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59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3.13《春之声》(粤教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之声 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走进语文世界】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崎岖不平的,只要你勇敢地去面对,人生路上时时都有春天!祝愿你 的 “生命之树常青”! 【名师细说教材】 走近作者 王蒙,1934 年 10 月 15 日生于北京。1954 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56 年秋发表组织部 来了个年轻人 ,并引起极大反响。1958 年错划为右派, 1963 年赴新疆,曾在伊犁地区 农村劳动多年,并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1979 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专 业作家。1985 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86 年至 1989 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化部部长。自 50 年代以来发表

2、、出版小说、评论、散文、新旧体诗歌、杂文作品共一千余 万字。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荷 兰、瑞典、挪威、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拉伯、越南、希伯来、维吾尔、哈萨克等二十余 种语言文字,并在相应国家或地区出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 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王蒙在国内外文学艺术界和学界声名卓著,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 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名誉教授、顾问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任哈 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

3、问学者、美国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presidential fellow),并以特邀嘉 宾的身份参加国际笔会与世界出版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为约旦作协名誉会员。此外,王蒙 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 、 海的梦 、 春之声 风筝飘带和布礼等, 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 、 王蒙中篇小说集 、 王蒙选集 、 王蒙集 ,散文集轻 松与感伤 、 一笑集 ,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 、 文学的诱惑 、 风格散记 、 王蒙 谈创作 、 王蒙、王干对话录 ,专著红楼启示录 ,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 10 卷本 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

4、文字在国 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 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 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无论在教育科技还是在经济建设中国都处在 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把我国建设成繁荣 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股猖獗十年、祸国殃民的政治势力终于被扫除掉,真是大快人心! 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内容。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

5、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 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 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 的感觉和思想流 。 意识流小说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 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 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 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

6、意识活动不 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重点字词 涟漪(liny) 铁砧(zhn) 高亢(kng) 针灸(ji) 蕨(ju)麻 偌(ru)大 狰狞(zhngnng) 醪糟(lozo) 贫瘠(j) 立锥(zhu)之地 瓦瓴(lng) 鹌鹑(nchn) 采撷(xi) 荸荠(bq) 揿(qn) 文脉梳理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 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 性

7、”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 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2、内容导读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篇幅不大 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 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

8、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 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 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春之声通 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 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春之声是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 的春之声圆舞曲 ,同时也蕴涵着 80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 罐子车回阔别 20 多

9、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 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 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 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 1980 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 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 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 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0、,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 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 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 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 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 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

11、 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 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 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 春之声的事实结构是:主人公岳之峰坐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闷罐子车返乡探亲。作者选取 放射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公 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使小说结构产生了自然流动性。这种写法开垦了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大 有可为的认知领域,打破了小说靠一条主线,按时空顺序来展开情节的传统模式,促使小说叙述 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推进。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

12、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 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 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 1980 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 灵。 ”(关于春之声的通信)主人公的心理结构线索即是小说的结构线索。除此之外, 还有一条时隐时现,却不容忽视的时间结构线索。只不过前者为主要线索,后者为辅助线索。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把心理结构与时间结构交织为一体,把时间表现形式溶进了 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中。作者扎实的传统文学意识和清醒的语言意

13、识使得我们不难于从形式 上去把握那时间脉络。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 “咣”的复现, 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 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 “咣”连 接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成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光斑”是通过车厢唯一小方窗投射到 壁上,随车厢门的开关而隐现,随车行速度的快慢而移动的光线投影,“光斑”也作为时间标志词, 复现四次,与“咣”交替使用,

14、辅助说明了时间序列。时间结构在呈直线流动,心理结构也在流动, 不过是以跳跃的、时序错乱的、时空倒置的的方式在流动。表面看是杂乱无序、漫无边际的, 构成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片段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我们发现,每一心理活动片断内 部却有着联系。如: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 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南瓜的香味汗味柿子的甜味绿豆香绿豆苗绿 豆 上述词语间接地与心理结构主线相扣相合,使每一意念,每一闪念,不再以游离于主题之外。它 们使内容丰富、结构推进,与“咣”“光斑”构成的时间结构线

15、索相交织,通过火车在运行,时间在流 逝,思绪在驰骋的外在意象,展现了小说结构的自然流动性。 下面讨论几个问题: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 意义呢? 明确: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文章第四段写到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和西门子公司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了中德差别,对中国现状的不满,但又充满信心与期待。 小说第 15 段作者批评什么,赞美什么? 明确:批评指手画脚总批评别人的人,赞美忍辱负重埋头苦干的人 作者写到闷罐子车里的三洋牌录音机有何作用? 明确:它是在沉寂封闭中产生的新兴事物,说明人们生活开始改变了。 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不朽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