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54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2.7《访李政道博士》(粤教版必修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访李政道博士学案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 年在星星第 3 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 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 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 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 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

2、头特有的社会景 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 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 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闵捷, 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2.背景资料 李政道(Tsung-Dao Lee) ,美国物理学家。1926 年 11 月 25 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 苏苏州。1944-1946 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 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 年 6 月获哲学博士

3、学位。1953-1960 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 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 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 年至今任哥伦比亚 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 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 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 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他是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 (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

4、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 些对称性不守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 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 一次比一次多。1946 年,20 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 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 年后便以“有 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 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 年仅 23 岁。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 年 30 岁时便升 任著名的哥伦比

5、亚大学教授。 李政道还十分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他建议建立 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 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 年 7 月 16 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 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 年 1 月 23 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 30 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 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 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6、【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混沌 dn 加缪 mi 洗漱 sh 华裔 y 拍纸簿 b 对称 chn 混沌 hn 模仿 m 称呼 chng 混水摸鱼 hn 模样 m 2、词义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华裔:华人的后代。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科学发展 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文章可分为分三个部分。 第 1 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 2 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 323 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

7、问题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 1 层(34) ,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 第 2 层(56) ,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第 3 层(78) ,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 4 层(910) ,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 5 层(1113) ,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第 6 层(1415) ,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 7 层(1617) ,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 8 层(1823) ,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2.主旨感悟 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8、做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 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 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 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3.写法点击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访谈,不枝不蔓。 李政道博士工作繁忙,要想采访到他不是易事。作者能有机会对李博士进行访谈,确 实是件幸事。因为李博士时间宝贵,不可能占用更多的时间,因此须在短时间内采访 到所要采访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访谈者不能转变抹角,而必须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 本文作者一见到李博士就问:“您在获诺贝尔奖后的演

9、说中,给瑞典的大学生们讲了一个孙悟空的故事,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李政道博士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者首 先问这么一个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接下来,又针对李博士的“宇称不守恒”这样一个 专业问题来提问,请李博士谈一谈创新的问题,这是扣紧其专业问题来提问。像后面 的针对毛主席接见而提的问题,仍然是“守恒”的问题。接着所问的几点仍然扣住李政道 博士的贡献及其品格而问。所以说主题集中,结构上不枝不蔓。 4.重难点解惑 访谈的相关知识 访问谈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比如,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太差,或严重 违纪,老师便可能前来家访,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某城市发生严重火灾,政府有 关部门就会派出调

10、查组,寻找有关人员了解火灾的原因;律师受聘于处理某件官司, 他也会去询问当事人,以便把握住案件的来龙去脉;记者去采访一个先进典型,也要 找许多人谈话这就是访问调查。 访问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在访问过程中,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互 动关系。由于调查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知觉、有意识的个性化的人,要使他们 与访问者积极配合,给访问者提供材料,就需要做大量的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掌握 好访问的技巧。 访问者应采取一些巧妙的接近对方的方法:自然地接近对方。即访问者入乡随俗,通过与被访问者的互动过程来接近对方。比如,与被访问者共进一次餐,共同去参加 一次聚会,共同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帮助被访问

11、者解决眼前的一个疑难问题等。在此 过程中达到互相了解,双方产生一定的感情,从而建立起信任感,为访谈打下基础。 通过寻找共同点来接近对方。 访问者开始与调查对象接触时,涉及访问的内容先避 而不谈,而把话题引到双方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上去,以引起对方的共鸣, 使对方产生碰到了知己的感觉,然后再切入主题。从正面直接接近对方。双方一见 面,访问者即开门见山,作了自我介绍后,直接向被访问者说明来意,以委婉的言辞 来取得对方的配合。此法简便、省时、效率高,在对方无顾虑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 采用此法。 与调查对象顺利接触,形成良好的谈话气氛后,就可以开始提问了。提问是访问调查 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手段,访

12、谈的技巧关键是提问的技巧,提问成功与否决定着访问能 否顺利进行和调查的效果。提问的方式很多,有开门见山式、投石问路式、顺水推舟 式、顺藤摸瓜式、借题发挥式、循循善诱式,等等。至于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取决于 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一般来说,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应小心 谨慎、委婉迂回地提出;简单、普遍的问题,则可不必顾虑,从正面直接提出。二是 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对性格孤僻、思想上顾虑大或理解能力较差的人, 应耐心诱导、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对性格开朗、无顾虑或教育程度高、理解能力强 的人,则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提出问题。三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访问

13、者与被访问者互不熟悉,尚未建立起信任感的情况下,应耐心、慎 重地提问;如果双方已较熟悉,则可直截了当地提问。总之,作为一种谈话艺术,提 问的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在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 的提问方式,顺其自然,随机应变,才能收到良好的访谈效果。为此,在提问时,应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了解被访问者的知识程度;第二,了解被访问者的兴趣和禁忌; 第三,问话应当简短明了;第四,应尽量使问题具体化,避免抽象化;第五,应始终 保持中立态度,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在提问过程中,为了帮助被访问 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取得预期的回答效果,访问者还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追 询。引

14、导和追询是对提问的延伸或补充,是一种对提问的控制方法。一般来说,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引导提问:一种情况是,当访问者需要将正在问的题目转向一 个新的题目时,在转换过程中,被访问者可能会由于思路的转向而出现停顿,或因毫 无心理准备而产生困惑,这时便需要访问者启发、诱导。另一种情况是,当被访问者 答非所问的时候、欲言又止的时候、语塞的时候、漫无边际扯得太远的时候,就应及 时加以引导,使访问能够围绕相关问题继续进行下去。 追询既不是引导,也不是提出新的问题,而是对已谈过问题中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再次 询问,使问题的回答更具体、更准确、更完整。一般来说,当发现被访问者的回答有 虚假的时候、前后矛盾的时候

15、、含混不清的时候、过于笼统的时候、残缺不全的时候, 就需要追询。追询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正面追询、侧面追询、系统追询、补充追询、 重复追询、 “激将法”追询等。对问题的追询要作到适时与适度。适时是指要把握好追问 的时机,以不妨碍访谈的顺利进行为原则;适度是指要掌握好追问的分寸,以不伤害 被访问者的感情为原则。 问题内容探究 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 这一计划为

16、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 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 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 是目的。 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 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