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50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2.6《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北京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什么是演讲一、什么是演讲演讲也叫“讲演”“演说”,即对听众讲述自己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也就是面 对听众发表个人的意见。演讲,是一种听觉艺术。政治家、思想家、政府首脑等往往使用演说这种形式传达意愿、 宣传主张、发表见解、鼓动听众。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就是近七十年前,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发表的著 名演说。二、关于丘吉尔二、关于丘吉尔丘吉尔(187411301965124),英国首相,政治家,战略家,著作家、画家、 演说家。195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 世纪 30 年代,丘吉尔

2、在德国纳粹势力急剧膨胀、战 争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断提醒政府和公众注意英国国防实力有被德国超过的危险,反 对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后,于 1939 年 9 月 3 日出任海军大臣。1940 年 5 月 10 日 德军闪击西欧当日,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保守党下院领袖, 他以其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 中击败德国空军,迫使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大本营 和解放欧洲的反攻基地。他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借助美国的实力重返欧洲大陆,彻底击 败轴心国。三、课文讨论三、课文讨论 ( (一一)

3、)一次成功的演讲,是对一种情境恰当和有效的回应。丘吉尔是在什么情境下发表这个演 讲的?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不列颠之战正在紧张进行之时,希特勒将视线开始转向东线,盯 住东南欧和苏联广大国土和财富。1940 年 9 月 27 日,法西斯在柏林签定了德、意、日三 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奴役全世界,加快战争进程。在德国的威 逼利诱下,从 40 年 11 月 20 日到 41 年 6 月 1 日,希特勒德国已经控制欧洲 14 国,即奥、 捷、波、丹、挪、卢、荷、比、法、匈、罗、保、南、希。并以这些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造成进攻苏联时的巨大优势。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突

4、然袭击苏联的当天晚上,英国民众守在收音机旁,聆听丘吉 尔作的广播演讲。广播演讲的受众是所有人,听众中有支持首相的,也有反对他的(包括他 的政敌,认为他是机会主义者),也有相当一部分犹豫不决的,要最大限度地去影响人们, 就需要演讲者的政治智慧和语言魅力。( (二二) )1丘吉尔开篇就说“我们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因为德国已经入侵俄国, 为什么说德国入侵俄国,英国就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解读:我们要将演讲开篇的几个关键词提炼出来:希特勒入侵俄国、我、我们关键、广 播演说。阅读演说第 25 段。划出演讲者对这两个交战国家的指称和描述的词语。2演讲不是小说,不能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进行简洁的描述

5、,概括。对法西斯侵略者,演讲者罗列了大量的定性词语:喋喋不休、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 壑难填、贪得无厌、横暴凶悍、野蛮侵略、卑劣行径、穷凶极恶、奸诈无比、唯命是从、凶 残暴戾、得意忘形等。演讲者在这里以一种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凸显了侵略者的无赖、丑恶、 凶残的本性;而对俄国的描写则是:“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 作的土地”“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 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俄国上万的村庄,那 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 儿童在玩耍”。作

6、者的描写完全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写意。演讲者开篇就将事件的双方推到了对比的最极至,给听众以强烈的画面感受。我们还注 意到,演讲者在描述俄国情况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让他本人置身其中的词我看见。听众都清楚他是不可能看见这一切的,但是侵略战争就一定是遍地焦土,生灵涂炭。他 用合理的想象去感染听众。听众们都可以从“我看见”中窥见到演讲者的情感倾向。3至此,一般的听众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解读:痛恨希特勒,同情俄国人民。演讲者要达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打动听众。 动之以情。而“士兵保卫国土家园”,“妻子母亲祈祷平安”“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等是任何意 识形态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事实,是人类永恒的不可置疑的价值体现。4

7、再看看演讲者对两个交战国家的指称上有什么特点?解读:他称德国为希特勒、德国炸弹、德国军队、德国大使、纳粹制度、纳粹的战争机 器、普鲁士军官、特工高手、德国士兵、德国战机等等;而他称苏联则是俄国士兵、他们的母亲、妻子、俄国的村庄中的少女、儿童等等。这样称谓德国目的是将侵略行为化解到进行侵略战争的个人身上,武器身上,最大限度 地孤立一小撮战争恶魔;而称苏联为俄国,则是弱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壁垒、隔阂。丘吉尔一直坚定地,这一点他绝不回避,从演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 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 (即过去、现在、将来我都),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支持俄国?因为

8、希特勒的行 经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切分歧,他们是要与全人类为敌。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敌 人面前,所有意识形态的隔阂和成见都将退居次要地位。这就是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位政治 家的勇气、胸怀和远见。5其实,英国与俄国合作是有前例的,演讲者将语气缓和下来,在下一个段落简单回 顾了“一战”时两国合作的情形。与听众达成公识俄国是我们昔日的盟友。为下面谈我 们今天再度合作做下铺垫。6那么,在今天战火烧遍欧洲的形势下,作为英国首相的“我”和我们英国,该怎么 做呢?解读:这个时候,美国是战争的大后方,影响力远没有战后那么大。而英国则处于战争 的前沿,首相,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几乎就是当时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在

9、此刻,“我”代表国王政府宣布决定,而且自治领地也会同意这项决定。代表政府宣 布这个决定,实际上就是宣战!7这里演讲的语气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解读:作者在这里连说了四个“必须”,这表明了“我们”做出这项决定态度的坚决; 而“立即”、“现在”、“一天也不能耽搁”等词语则表现节奏上快速、紧迫的特点。既而作者在表明我们的目标是消灭希特勒时,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方式,因为这是 一种宣誓和承诺,是表示决策者决心和态度的语句,必须让听众听清楚,这也是演讲这种转 瞬即逝的语言艺术所要求的。特别是“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前面的句子是简单叙述, 意思单薄,语词一般;“唯一”“不可

10、变更”则是后补部分的详叙,内容充实详尽,语气强 烈。听众如同听到了“踢踏舞”的节奏,耳膜得到了美的享受,心也随着激荡起来。8在消灭法西斯的前提下,演讲者提出任何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的国家都是我们的 敌人!丘吉尔对于绥靖政策是极为痛恨、厌恶的。包括他的政敌前任首相张伯伦。而且, 像苏联就是绥靖政策的牺牲品,1940 年,他任由德国入侵波兰,要保住自己安宁,结果,却 最终遭到了德国的不宣而战。演讲到这里,演讲者再推出“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的决定就顺 理成章了。9第 11、12、13 段,演讲者在向听众传达出了哪些信息?解读:我们已经援助了俄国,也已经援助了法国,我们还将得到美国

11、的援助。这里是简 单的事实陈述。再次强调这一场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的战争!实际上是呼吁建立 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这是全人类的责任和应采取的行动。作者叙述英国最新的战况的目的是要鼓舞英国民众的信息,下面是“不列颠之战”的简 介:1940 年 7 月起,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英国的港口和护航舰队,然后重点轰炸军事海军基地、 机场和雷达站;9 月份集中轰炸伦敦、主要工业城市。810 月,德军共出动飞机 4.6 万架 次,英国军民死伤 8.6 万多人,但始终没有达到逼英国求和的目的。原因:1 斗志旺盛;2 本土优势;3 雷达技术。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没有马上实施。10在结束演讲前,演讲者再次重申了一个

12、事实,什么事实?解读:希特勒指望重演他占领欧洲 14 国的历史,各个击破。他侵略俄国仅仅是蓄谋侵 略不列颠诸岛的前奏。回应了演讲开篇的“我们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的告诫。我们必 须团结起来。作者把无可辩驳结论告诉了听众,那些此时还动摇不定的人应该有所清醒了。 作者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理性的分析解说就是晓之以理,同时也是晓之以“利” 。演讲在丘吉尔深情、坚定的呼告中结束。( (三三) )小结小结丘吉尔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 利。他在战时的演讲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民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称他是战争胜利的 “秘密武器”。这武器,就是丘吉尔在

13、历史的紧要关头及时用演讲这话语的武器改变了历史 发展方向。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演说,在历史转折时刻留下的声音,对世界 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美国第 44 任总统奥巴马就职要演说,鼓励美国人民在困难 中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精神;像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 鼓励年轻一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中国。伟大的人物是个人,也是时代的。演说辞都融会了伟人的思想以及奋斗不已的精神,有 着跨越时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字,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给我们以一种人生的激励。四、能力训练检测四、能力训练检测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我寻求挫败我寻求挫败 (台湾)张晓风

14、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震慑被并吞的喜悦。有人出发去“征山”,我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 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炙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觉,是自身 的消失,是形体的涣释,精神的冰泮,是自我复归位于零的一次冒险。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 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可交锋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 他初遇黛玉,一照面之间,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慌乱中竟把一块玉 胡乱砸在地上,那种

15、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一切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道念经“一见黄豫章(黄山谷)尽焚其稿而学焉”,一 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高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一种极幸福的际 遇。新约中的先知约翰曾一见耶稣便屈身降志说:“我仅仅是以水为你们施洗礼的,他 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 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乃飘然远引,那使男子为他色沮、女子为他夜奔的大唐盛世的李 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 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驱驰

16、。我一直在寻找挫败,人生天地间,还有什么比挫败更快乐的事?就爱情言,其胜利无非 是最彻底的“溃不成军”,就旅游言,一旦站在千丘万壑的大峡谷前感到自己渺如缕蚁,还 有什么时候你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来,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又尝记得一次夏夜,卧在 沙滩上看满天繁星如雨阵如箭镞,一时几乎惊得昏呆过去,有一种投身在伟大之下的绝望, 知道人类永永远远不能去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外的光体,这份绝望使我一想起来仍觉兴奋昂杨。 试想全宇宙如果都像一个窝囊废一样被我们征服了,日子会多么无趣啊!读圣贤书,其理亦 然。看见洞照古今长夜的明灯,听见声彻人世的巨钟,心中自会有一份不期然的惊喜,知道 我虽愚鲁,天下人间能人正多,这一番心悦诚服,使我几乎要大声宣告说:“多么好!人间 竟有这样的人!我连死的时候都可以安心了!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有这些美丽的思想!”此 外见到特瑞沙在印度,史怀哲在非洲,或是“八大”石涛在美术馆,或是周鼎宋瓷在博物院, 都会兴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这种境界”的激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