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628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同步教案:3.4《前方》苏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1.13前方前方同步教案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苏教版必修 1 1. .曹文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解读。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导入课文导入课文 摄影散文:随着社,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 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 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 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

2、,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 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 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 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 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 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二、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 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

3、生活了 20 多年。1974 年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读书,1979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 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2 年 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是: 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 儿童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红瓦 、 草房子等。 短篇小说集哑牛 忧郁的田园 、 暮色笼罩下的祠堂 、 红葫芦 、 蔷薇谷 、 云 雾中的古堡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 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学术性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思维论 、

4、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文眼、联想、想像三、文眼、联想、想像 文眼:是散文揭示文章主旨的一种手段,它制约、统率着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进行 艺术构思的焦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辨证统一起来的凝聚点。 联想:是由这个人,想到其它相关的人(由亲人想到人民子弟兵) ;由这件事,想到其 它相关的事(由栽树想到育人) ;由这个物,想到其它的物(由长城想到长龙)等。 想像:是在自己积累的材料的基础上,构思组织成新的事件、情景或人物(经常观察草 原的人,能写出一篇美丽的草原等) 。想像还能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具体的形象 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大街上走,能想出火炉、圣诞树的形象和奶奶把自己抱

5、在怀 里的情景等) 。 四、课前预习四、课前预习 (一)字音、字形 迁徙(x) 袭(x)击 按捺(n)不住 憔悴(qio cu) 颠簸 (b) 惶(hung)惑 温馨(xn) 朦胧(mng lng) 闪烁(shu) 焦躁(zo)徙( x)迁徙 躁(zo)焦躁 馨(xn)温馨 涉(sh)跋涉 燥(zo)干燥 磬(qng)钟磬 徒(t)徒劳 臊(so)害臊 罄(qng)告罄陡(du)陡峭 噪(zo)噪音 (二)词语 迁徙: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宏大:巨大;宏伟。 按捺不住:抑制不住。 劳顿:书劳累。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惶惑:疑惑恐惧。 焦躁:着急而烦躁。 温馨:温和芳香

6、;温暖。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朦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袭击:(1)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2)喻突然的打击。 抛锚: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也叫抛锚。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呆板,毫无趣味或意味。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也作“索然寡味” 。 闪烁:(1)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 (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 吞吞吐吐。 形而上:即形而上学。 (1)哲学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2)同辩证法相对立 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 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

7、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和增减的原因不在事物内 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三)辨义 迁徙:迁移。 寂寥:寂静;空旷。 迁延:拖延。 寂然:形容寂静的样子 按捺:压下去;控制。 控制:(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宏大:宏伟,巨大。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 浩大:主要形容声音大。 安谧:侧重强调安稳、正常和安静的情状。 安静:侧重强调周围安稳,没有吵闹和喧哗。 焦躁:侧重于因着急而烦躁,常用来描绘不耐烦的情绪,形容烦躁不安。 焦虑:侧重于十分着急而且担心,常用来描绘急切的心情。 (四)文中出现的诗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

8、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 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 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 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

9、情切,但却正 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 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简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 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 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 的佳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0、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 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 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人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元无尽的 “长路” ,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多失意,独将衰鬓客秦关。 ” 五、文本研读五、文本研读 (一)初步感

11、知、朗读课文,把握思路和结构。 明确:文章 12 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分两个层次。 第一部分 (1)由这幅画面切入 可从第八节的照片入手引导分为两层 第二部分 (211)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27)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及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部分 (12)回到幅照片上来。 (二)探究文本 1、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 。 “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

12、几个核心的观点?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3、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节。 明确: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的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 ,前方在这儿更 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4、第八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

13、“路”到“汽车” ,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 品的思维过程。 5、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明确: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 之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了围城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 人,无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因此,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6、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11 节)? 明确: (1) 、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 家园和家乡” 。 (2) 、 “人无法还家。 ” (3

14、) 、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7、第 1 节和第 12 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 , 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8、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境义。 第 9 段中 “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 “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 中的“路”指人生之路, “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第 1 段和第 11 段中的“在路上”和“流浪”并不是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 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第 11 段中“家” “家园” “家乡” ,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而是指人 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9、文章主题的探讨 明确: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 关怀,本文表面上虽然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家园之思的人文 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 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10、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 明确: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 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