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587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导学案3-3-1拿来主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1 板块三 拿来与接纳主题导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在韩愈的师说中倡导人从师的必要 及标准,成为后世的箴规。 有人把“外资引进”看成是“财富出卖” ,把“劳务输出”看成是“华工输出” ,把 “特区”看成“租界” 。事实总要承认的:一些高深的技术和亟待解决的企业管理问题,以 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的措施,这种种的“道”都需要以先进的外国为“师” 。 辩证法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发展就必须立足于自己,学习 国外。可偏偏有的人抱着“中国乃泱泱大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的思想, 把向“外”学、向“洋”学,斥为“崇洋” ,贬为“媚外”

2、。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如当时 清政府那样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才是高明之举;在他们看来,外国在使用发电机,而我 们还在独辟蹊径地研究着磁感应现象,那才是骨气;在他们看来,只有单枪匹马,在浩如 烟海的科学海洋里毫无根据、毫无目标地摸索,才是中国人的本性 可是,电灯、自行车、洋枪、洋炮都是外国人先创造的,古代的中国人还是早早地学 会了。看来,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是所有中国人的意愿。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中国人 的传统。那些庸论、观点全都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当然,我们提倡放出眼光,向“外”学“道”时,要强调分清楚“鱼翅” “鸦片”及其 他。 “从师学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糟粕,但这决不能

3、成为我们滞学于“师” 的理由,我们应该从历史、现实中汲取正反的经验。那么,精华与糟粕是可以分辨的。就 像不可能为了防噎而不吃饭、为了防跌而不走路一样,什么也不能阻止我们“从师学道” 。 后之视今,一如今之视昔。我们嘲笑古人耻学于师,也不能让后人笑我们重蹈古人的覆辙。第 1 课时 拿 来 主 义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自诩( ) 残羹冷炙( )脑髓( ) 譬如( )孱头( ) 蹩进( )冠冕( ) 茅厕( ) 国粹( ) 玄虚( ) 答案:诩,炙,髓,譬,孱,蹩,冕,厕,粹 ,玄。 2.辨音 冠冕( ) 孱头( ) 大度( ) 冠军( ) 孱弱( ) 揣度( ) 答案:,;,;,。 3

4、.辨形 脍( )人口() ( )脚() 针( ) () ( )进() 国( ) () 逻( ) () 粉( ) () ( )拿() 荟( ) () 作( ) () 憔( ) () 自( ) ()( )不及防() ( ) ( )如生() 答案:炙,灸;蹩,躄;粹,碎,萃,悴,猝;辑,缉,揖;诩,栩栩。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自诩:自己夸耀。诩,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玄虚:文中指的是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

5、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2.词义辨析 自诩 自夸 二者都有自夸的意思,但语体色彩不同。 “自诩”语体色彩重一些,多用于书面语;“自夸” 口语色彩浓一些,多用于口语。 吝啬 吝惜 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不同的是“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贬义,如“吝啬鬼” ; “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多含中性,如“只要对大家有好处,就是 拿出全部家产,我也不吝惜” 。 姑且 尚且 “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们这里有房空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下,待以后安 稳下来再说” 。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 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

6、血尚且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 。 鼓吹 鼓动 “鼓吹”指宣传提倡;吹嘘。 “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 起来。 “鼓吹”侧重于宣传, “鼓动”侧重于结果。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 药 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 年发表的代表 作阿 Q 正传 ,成功塑造了阿 Q 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 年写成小说集呐喊 ,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

7、又发表了祝福等 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 范爱农 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 客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 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 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 鲁迅全集20 卷。 2.探寻背景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 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 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

8、样继 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 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 ,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精 神是完全一致的。 3.文体知识 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中的一类(一般以议论为主) 。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 件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形 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 一类。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四以后,以鲁

9、迅为 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 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表现了坚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 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建国以后,革命作家的 杂文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的事物迅即给以讽刺或抨击,对新生的进步事物给以 热情支持和歌颂,成为新型的文艺性政论文体。 4.鲁迅诗句选萃 (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5)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6)无情未

10、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5.艺术技巧 (1)比喻论证。作者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 )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都是贴切的。用 “孱头” “昏蛋” “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态度;用“鱼翅” “鸦片” “烟灯、烟枪、姨太太” 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部分;用“占有” “挑选” “创新”来说明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 骤,都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2)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这是破中有立, 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便成了阐明“拿来主义”的铺垫

11、。而且,这些错误倾向与“拿 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3)语言犀利、幽默,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破立之间,处处显示着讽刺和幽默的力量, “捧画” “一路的挂过去” 的奚落,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的反语, “尼采究竟不 是太阳,他发了疯”的揶揄,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嘲讽,印证了鲁迅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写作宗旨。 合作探究 1.题目是“拿来主义” ,而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 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这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

12、,意在说明从清 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 ,在推行卖国投 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到现在”的政府,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 “守”也失 去了立足之地。1927 年,蒋介石上台后,勾结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出卖领土主权。 “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美英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 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些便是“送去主义”的明证。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 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政府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 投降的历史,揭示出

13、“闭关” “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 “送去”卖国,其后果是 “送来”了侵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 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 照,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愈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这种 破,为下文的“立” ,即阐释“拿来主义”的原则并对其内涵作具体分析论证打下了坚实基 础,也显示出作者立论的严谨和周密。 2.什么是“送去主义”?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探究:“送去主义”是由“闭关主义”演变而来的,表面上是所谓的“发扬国光” ,实 质上是媚外求荣、

14、欺世惑众的卖国主义。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 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 。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憎恶和鄙 视。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 他发了疯” ;中国不仅“丰富” ,还要“大度” , “只是送出去” ,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 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 “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 “当佳节大典 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 。 “磕头” 、 “讨”和 “残羹冷灸”

15、 、 “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 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悲剧。3.“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探究:“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 “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 “送去之 外,还得拿来 ” ,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 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 的,不仅指文艺,还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 “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 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是“占有” “挑选” 。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而“徘 徊不敢走进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