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561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蜀相》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相蜀相杜甫: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 ,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 。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 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

2、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一部论语 ,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成是人生悲剧的一个例证而发出感叹,并使之成为诗的主体。而杜甫则是描述,他的诗甚至因此变得有些琐屑,而这正是他的特色,他诗歌艺术的特色,他思维的特征,我们因此把他的诗称为“诗史”他对生活是客观记录的、描述的,正如他在石壕吏中表现的那样,不,像他在整个“三吏” “三别” ,整个安史之乱之际所写的一样全是叙述,而且细节摹写生动

3、,人物音容笑貌刻画生动。他甚至因此被后人称为袖手旁观者,冷漠无情,殊不知这正是他诗歌的特色,他要保持客观与冷静,他要不介入,从而使事件正常发生发展,不因其干扰而改变方向,从而有真实可信的结果。这时,面对对象,他更像一个科学工作者,而不像一个易激动的诗人。 李白沉湎于酒的境界,真像一个酒神。但有意思的是,他酒醉之后倒不是与别人打成一片,醉成一团,撕扯不开,而是心游万仞,他彼时的眼光是向上的,看到的是“长风万里送秋雁” ,想到的是“欲上青天揽明月” ,而不是与人纠缠。他醉后倒似乎更有洞察力,更有穿透力。他的醉眼似乎更冷峻,更不屑于一切。杜甫则是冷静的,这是指他的客观判断力。若论及他的主观态度,更常

4、常是冷峻,一种冰冷的、严厉的、难以靠拢的精神形式。他写过饮中八仙歌 ,这是醒者的诗只有醒者,才能如此细致地观察不,观赏。他就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地观赏他们,描摹他们的醉态,并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美,他暗中很羡慕他们的境界,但他注定是另一种人。他的良心太敏感,因而时时被惊醒,或被痛醒,不大能在醉态中酣睡。杜甫也是饮酒的,但他写醉酒很少,他是在冷静时写作的,他的作品出自他的理智,以及他仁爱的内心,不像李白那样写诗出自澎湃而不可抑制的热情与激情。 李白总是把个人遭际纵向上升到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不幸横向联系到社会。所以李白像一个哲学家,杜甫是一个政治评论家,他的诗像是社会评论。李白对人生感怀万端情不

5、能已,杜甫对社会苦难愤慨不平唏嘘不已。如果要控诉人间罪恶,那么,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而杜甫是目击证人。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李白的大本领是议论,虽然他并不愿多动脑筋思考,但“斗酒诗百篇”的他要发议论,而且是不着社会边际的议论,总能思如泉涌、妙语连珠,且让我们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杜甫的大本领是描摹与叙述,他描摹的功夫在诗人中可称第一。在杜甫的诗中,无论是场景描摹(如羌村三首 ) ,还是风景描摹,甚至人物心理描摹,他都能“使笔如画” ,他天生一副仁慈的心肠,天生具有善于捕捉细屑的眼光,他常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他常被细小的情节感动。 李白是破坏的力量,杜甫

6、是建设的力量。李白代表冲破一切束缚向往自由蓬勃发展的精神,而杜甫则代表建立规矩遵从规范的约束。李白古风、乐府写得最好事实上,李白哪种诗体都能玩得转、玩得绝。谁能说他的五、七言律、绝不行?我们只能说他更喜欢用哪种方式来抒发他那不羁之情因为他的情“不羁” ,所以他爱用古风,因为古风在形式上最少约束,除了一般性的押韵和节奏,其他都可模糊。李白天性是“君子善假于物” ,在他眼里,那么多诗体,简直是宇宙之间丰盛的大餐,他取来享用,不想烹饪。而杜甫则像一个孜孜不倦探求烹饪技术的厨师,他不停地试验新的配方与配料,讲究火候与色香味,所以他是诗体的大师,他几乎在各种诗体上都做过勤奋试验,元稹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

7、,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可能稍有溢美,但基本情形也差不多。 当然,杜甫取得的最大成绩,我以为还在七律上。他的秋兴八首极锤炼之功,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交响乐,它们源自杜甫圣人般忧患重重的慈悲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格修炼的结果,不仅仅是诗艺上的琢磨。 杜甫有很“俗”的一面。比如他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在成都毫不惭愧地靠老朋友接济,如果对方忘了,他还主动催要(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 ,希望他们来“救急难” ;他进三大赋以求用,一边自诩“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 )且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一边毫无羞耻地

8、自比古代文学弄臣枚皋扬雄,一再恳求玄宗“哀怜” (进雕赋表 ) 。可能因为他一生经济上不能潇洒,政治上不能得志,影响到他人格上的拘谨与一丝委琐。这种庸俗的一面,与他“诗圣”的“圣”的一面(此“圣”乃指他精神上伟大的博爱与推己及人的慈悲)似乎很不和谐,但却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事实可能正是因为杜甫自己对生活的艰辛与种种尴尬有切身的体验,他才能体谅他人的苦难与辛酸。这可能正是杜甫由凡入圣、由俗入圣的逻辑之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杜甫蜀相蜀相赏析赏析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

9、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诗的题目叫“蜀相” , “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 221 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 760 年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 “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

10、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 , “园庐但蒿藜”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 ,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

11、:“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意思就是说,他殷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 ,在成都城南约二里,现在已经辟为“南郊公园” 。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公元 223 年,蜀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

12、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 ,如杜诗“锦城丝管日纷纷” 。 “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诗意是说,老百

13、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三四两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所谓“互训” ,也就是说, “自”可解释

14、为“空” , “空”也可以解释为“自” 。如果把这两个字对调一下,说成是“空春色” “自好音” ,也完全可以。对诗的原意,毫无影响。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诗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对于这两句的写景,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鳌在其所著杜诗详注里就说是“写祠庙荒凉”的。近人大多数也采取这一说法。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 “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就是这一类。杜甫这里说的“碧草” ,也正是这

15、个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 “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如果理解为“荒凉” ,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大好春光,人无不爱,就是杜甫也写过“不是爱花即肯死”的诗句,为什么在这儿他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呢?下文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伤心人别有怀抱” ,他一心想念着的是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这也就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段,由写景过渡到

16、写人。五六两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两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应在第四字读断。上句写诸葛亮的才略,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曾三次去拜访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话。 “三顾频烦” ,就是“频烦三顾” 。 “天下计” ,即天下大计,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中所说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恢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这一句,虽然写到刘备,但着重点仍在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写诸葛亮的忠贞。所谓“两朝开济” ,是说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真是“功盖三分国” 。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