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495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必修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 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民族

2、区域自治制度的 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 认同。5、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6、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7、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如修改宪法(指 1982 年宪法和 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史实。8、认识实行“以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核心。9、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培养学生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 公民素质。10

3、、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11、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2、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增进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 化国家的统一意识。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 民为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其内容共分三部分: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

4、主政治的基 本内容。2、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3、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 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 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知识清单知识清单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 1949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召开。毛泽东 在政

5、治报告中指出党的工作中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 心,并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会议为中国革 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 准备。 (3)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 , 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2、 概况: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

6、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 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二)(二)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条件:(1)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召开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标志:1954

7、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思考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有何区别? 本质区别: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其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性质 是资产阶级专政。2、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时间: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内容: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

8、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意义: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 1954 年 12 月,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将继续存在并发挥 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完善: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

9、设国家的新局面。 思考 2: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有什么区别?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坚持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西方国家是资 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不同党派轮流执政。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确立过程:(1) 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新中国成 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同时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10、实施:依照宪法的规定,到 1965 年,全国先后建立起了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五大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 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同时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 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一) 、民主建设的重大挫折、民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原因:(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 发展到 以阶

11、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 2、导火线:1965 年 11 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的文章。 3、开始标志: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通知 (又称“五一六通知” ) 。8 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4、指挥机构:由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不受中央 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A、1967 年 1 月,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 党政

12、领导大权,毛泽东对此予以支持;到 1968 年 9 月,全国过各地先后建立起革命委员会, 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 退。B、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 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7、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 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二)(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

13、束,由于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文革”错误,两年内 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 时间、地点:1978 年 12 月、北京。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 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 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

14、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主要成就 (1)1980 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 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 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 年 11 月,全国人大五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即 1982 年宪法)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新的历史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 年 9 月,

15、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4)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2、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 标,建设法制国家是新时期

16、的治国方略; 1982 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 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部章程。 三、三、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 、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构想 1、背景: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 求。 (2)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 方针,并建议两岸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3)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 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明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形成及确立: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 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3、 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