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485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部分教案部分课题名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本详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史实,探讨变化的因素。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近代以 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动巨大变动,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教学

2、过程:专题四第 1 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1)中西服饰并存: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2)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

3、标准服装。(3)旗袍: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中国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成立后)(1)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中山装的寓意: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

4、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 ;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一整片不拼接,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原因: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

5、、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1)时间:19 世纪 40 年代起。(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3)中西餐的区别: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4)影响: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2)传统的

6、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3)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独院为主。2中国居室建筑逐渐西化(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 、 “花园” 、 “别墅” 、 “公寓”等) 。(3)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毗连式房屋。(4)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 ,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习)1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或时代巨变)都会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7、(如、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婚姻风俗变化(婚姻自主、婚礼简化、恋爱自由)(1)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妇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3丧葬风俗变化(丧礼简化、新旧并存、由土变火)(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2)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 (3)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4其他风俗变化(1)生活:民国成立后,开展

8、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 、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2)历法: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4)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5)女权: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 (4)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5)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 (6)学案部分学案部分第 11 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础导学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

9、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 世纪 20 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

10、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11、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成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四合独院。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2)近代民居的演变背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房。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变化:中国居

12、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特点:中西合璧。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丧礼俗的变迁(1)婚姻礼俗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殡葬风俗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其他方面(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

13、历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问题研讨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

14、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2)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西服、西餐、西式房屋等方面。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1)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新式服饰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自由的向往。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 、 “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

15、会进步和妇女解放。知识网络互动探究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图一 长袍马褂 图二 西服与旗袍 图三 20 世纪 50 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图四 20 世纪七八十年 图五 20 世纪 90 年代后女性的旗袍代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请回答:(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2)图一、二反映的时代的服饰和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点拨五幅图片完整地再现了由中国传统服饰到近代服饰直到现代服饰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勾勒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变迁过程。回答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答案(1)图一:

16、清朝。图二:民国。(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练案部分练案部分选择题1右图中所示服饰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民国成立后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2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