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9404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6年高中语文《庖丁解牛》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庖丁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杂感杂感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至妙之文,其影响之大,连不弄庄子的人也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养生主讲的是什么意思, 庖丁解牛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负先贤辛苦著书的用心了。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 ,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

2、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 ,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 ,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 ,保身、全生、养亲(心) 、尽年,全有了。庄周是哲人,也是诗人。描述庖丁解牛,细致,传神,活灵活现,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且说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一气呵成,赏心悦目,那动作之妙已臻于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看来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机还颇不浅哩。解牛之技果通于养生之道乎?曰通。庄子描写解牛妙技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所谓“道”

3、的境界,即浑融无间、无可无不可。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阐发其哲学核心“道” 。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iGkj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高妙境界。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没有丝毫损伤,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把自己搞得困惫不堪,甚或面目全非,还算是养生吗?非也,那是残生。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样对待性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且于生无损,岂不大妙哉?这里,庖丁之技隐含着两个要点:(一)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以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二)庖丁解牛,虽然

4、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哩。(节选自文史知识2002 年第 4 期)明察规律,游刃有余明察规律,游刃有余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析析庄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 52 篇,现存 32 篇。前人把它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所作,其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庄子著作中有着对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揭露和讽刺,思想内容有

5、一定的进步意义。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想像丰富,比喻奇特,讽刺辛辣,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叫做“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汉文学史纲要 ) 。本文首先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 ”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以上是描绘庖丁动作的快,下面是表现他动作的美。 “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样美妙,跟咸池乐一样动听。这些都是比附手法

6、。经过比附,形成了夸张,文意也较上一层有了递进,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的赞叹,连用两个语气词,是对庖丁绝技的高度赞赏。 “技盖至此乎?”本领怎么会这么高明呢?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一开始宰牛的时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了。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因而,它给予庖丁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接着,庖丁具

7、体地谈到他在解牛时的感受。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达到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乎其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这就是说,要按照事物(即牛)本来的情况,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档。接着,庖丁又说了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 “良庖岁更刀” ,每年都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切削。 “族庖月更刀” ,每月就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是因

8、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良庖”和“族庖”来反衬、说明自己技法的高超。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他说,他的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如新。那么,为什么这位庖丁能使屠刀十九年仍如开始时那样锋利呢?这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对上文作出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的根本原因。上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一般经验,侧重于寻找空隙。下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

9、“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庖丁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有时也会碰到难题。作者这样写,倒反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作者这样写道:“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 “怵然为戒” ,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 “视为止” ,目不斜视,视线固定。 “行为迟” ,行动迟缓,见出细心谨慎。 “动刀甚微” ,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 “如土委地” ,一个比喻,表现了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牛上的“关键”像坍塌的泥土一样落在地上。接着,是描写克服困难以后的欣喜情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10、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提着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张望,那股劲儿真是活灵活现,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净收藏起来。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 ,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

11、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 “依乎天理” ,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 ;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 。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里引申出来的。这一点,应予注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 “大抵率寓言也” 。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前面描写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写出了解牛时

12、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有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选自古今名作鉴赏集粹 ,北京出版社 1989 年版)庄子闲吹庄子闲吹后记后记四面看庄子四面看庄子此人活在距今两千三百年前,人们叫他庄子。子者,男子之美称也。庄子,这是尊敬的称呼,亦即庄先生。庄先生的

13、为人,概言之,四句可以说透。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雉。四曰修养,谨守心斋。四句分说,唠叨如后,读者其谅。“环中”一词, 庄子书中两见。见于内篇 齐物论者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见于杂篇 则阳者云:“得其环中以随成。 ”庄先生用一只圆环比喻社会。人间一切冲突搏杀,你死我活,血溅泪洒,皆在环上进行。环上每一点都可能成为斗争双方之任一方的立场,所以你不要站上去。环上既然站不得,有危险,你只好悬浮在圆环中的空虚处了,这就是“得其环中” 。动词的得作名词用就变成德。得了环中,算是有德。环上是非无穷,矛盾无穷,斗争无穷,都拿你莫奈何,你就能够活满天年,不亦乐乎。待到

14、乱世转入治世,斗争缓和些了,秩序安定些了,你仍须谨守环中的空虚,切勿蹈实。环上的是非,你不必参与。对事物的演变,既不应去推动,也不应去抵制。最好是顺其自然以成之,这是“随成” 。用儒家观点看,庄先生太滑头,算不得大丈夫。“无为”一词, 庄子书中频见。无为绝非是袖手不做事。你要吃饭穿衣,娶妻养子,成家立业,哪能不做事呢。无为的这个为,相当于加人旁的那个伪。伪者何 人为也。不要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着似的,凭你那古怪的思想,今日红花,明日紫草,做不完的社会实验,违戾自然,折腾百姓。这是对官说的。你若做老百姓,亦宜各治其事,少去管东家长西家短,这也是无为嘛。作为行事接物的方法,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

15、要违反规律肆意妄为,徒孳人祸,贻笑青史。不过,用激进观点看,庄先生太保守,算不得革命家。“泽雉”一词,出自庄子 内篇 养生主 ,今呼野鸡者是。野鸡觅食林中,十步才得一啄,百步才得一饮,十分劳苦。虽然劳苦,也不愿被关入养禽苑,吃自来食。关在苑中,不愁觅食,精神旺盛,但是不自由,终归不快活。庄先生的理想就是做一只自由的野鸡,再劳苦也心甘情愿。在他眼中,自由比面包更重要。用市侩观点看,庄先生太愚蠢,算不得聪明汉。“心斋”一词,出自庄子 内篇 人间世 ,是指心灵的大扫除。心灵塞满种种成见种种欲望种种俗情,便昏暗了。这和房间塞满家具,室内光线便昏暗了道理一样。家具搬走了,房间腾空了,室内就亮了,这便是庄

16、先生“虚室生白”之说。心灵犹如室,扫除一空后,才亮得起来。所谓道德修养,绝不是叫你往脑袋里塞,愈塞愈满,而是叫你往外扫,愈扫愈净。心斋须用减法,修养并不麻烦。用实惠观点看,庄先生太自苦,算不得享福人。庄先生为人既然是这样,必然上不受青睐于庙堂,下不被拥戴于闾阎,惟有贫穷退隐一途,愈走愈窄。他在世时,名利两空一样也未捞到,已经非常寥落。身后寂寞,意料中事,无怨无尤。死后又过了大约六十年,暴秦统一天下,中华古文明的载体,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百家诸子,除了助虐的法家著作和实用的技术书籍,悉被查抄,聚而焚之。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庄子文章太漂亮了民间有人暗藏,烧是烧不完的,居然残留下来。更多的读书人惊讶于庄先生奇妙的想象与生动的描写, 红楼梦的妙玉都晓得“文章是庄子的好” ,所以庄子终于享誉文坛,得以不朽。只是那穷老头历经万劫转化, “为鼠肝” 、 “为虫臂” ,为鸟羽,为蚁脚,天知道他变成何物了。浪漫的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