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6915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逐渐突破时空限制,伴随着商业发展,城市走向繁荣。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联,运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商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通过

2、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对不同时空框架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 (3)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并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4)通过学习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要素时要全面、客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出现。 2.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时期:实行“ ”政策。 4.春秋战国 (1)有强大实力的商人出现, 成为商人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 。 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3、和 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2)表现: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空前繁荣。,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工商食官,私商,都会,大运河,丝绸之路,6.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集镇、夜市兴盛。 7.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4)区域性商人群体 形成,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二、城市的繁荣 1.地位:城市是社会的中心。随着 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与格

4、局也发生了变化。,纸币,白银,商帮,商业贸易,2.阶段特征,坊市制,政治中心,经济功能,3.商业城市兴起 (1)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海上贸易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等繁盛一时。 (2)工商业市镇: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为盛。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提高。,江南地区,(4)明

5、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 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影响: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 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鼓励,新经济因素,探究主题1 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

6、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解读】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北宋年商税额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日益重要。第二小问北宋政府规定“关市之租,其

7、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得出商税的征收从宽从简,重视商业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得出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出现商帮。 【结论】 (1)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2)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手工业的重要补充:中国古

8、代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古代商业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导地位。 (2)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一般商人地位较低。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流通制度。 (5)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6)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

9、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探究主题2 城市的变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材料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由此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解读】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得出:坊、市界限被打破,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的出现、娱乐性场所瓦肆的出现,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等。第二小问,可以从

10、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市民的生活和观念、政治中心的变化的角度进行作答。 【结论】 不同: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东京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 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一种是以工商业为基础

11、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2)在唐代之前,商品经济基础薄弱。从周代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往往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的倾向逐渐突出,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商业市镇。 (3)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往往依托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工业集中的沿海和长江流域最早形成了新兴的工业城市或城市群。,探究主题3 重农抑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

12、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

13、)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解读】 第(1)问“做法”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成效”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后果”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结论】 (1)做法:取消关卡

14、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经济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深化拓展】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利用税收制度抑制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从

15、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 (2)影响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2017河北唐山月考)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

16、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A 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由货币、实物赋税并举到以货币赋税为主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D项。,2.(2017湖南长沙期中)“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材料中的“市”(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解析:D 据材料中“郑人”可推出是春秋时期,草市到南北朝时才出现,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而应当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C项错误;宋以前,市都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乃反,市罢”正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