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邹老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43793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总论--邹老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总论--邹老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 总 论,邹启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病),其中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者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二、传染病的危害性传染病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所以其危害性不只影响到个人,常常涉及家庭和社会。历史上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公元6世纪一次鼠疫大流行,欧洲死亡近1亿人,14世纪第二次大流行,亚、非两大洲死亡2400万人,欧洲病死250

2、0万人,占欧洲人口总数的1/4。,我国仅1910年东北地区流行鼠疫时,病死4.2万人以上。百余年来屡屡从国外传入的霍乱,解放前的50年内,发生过12次大流行。仅1932年从上海蔓延到21个省的303个城市,患者10余万,病死3.4万人。 19391949年10年间,全国各地的天花患者38万,此外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疹、伤寒、痢疾、斑疹伤寒及结核病等,疫情亦相当严重,每年吞噬很多人的生命。,三、传染病学的现状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就。经百余年的努力,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全人类宣布天花已消灭。控制了鼠疫和霍

3、乱的流行,既往猖獗流行的多种疾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均得到了基本控制,发病数大量减少。,近30年来有些传染病有明显增多,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胃肠炎等。而且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病、拉沙热、阿根廷出血热、埃波拉出血热及风靡欧洲的疯牛病、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和甲型H1N1流感等。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只消灭了一个天花,但又出现了很多的新传染病,所以传染病的防治任务非常艰苦。,四、传染病感染过的各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孤菌),体内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

4、)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免疫)所清除。,2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a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组织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和产生免疫应答。,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征为:不显出临床症状。 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菌痢、霍乱

5、、流脑、乙肝等都可能成为重要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已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病人 许多传染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有更大意义。2隐性感染3病原携带者:如伤寒、疾病流行期的带菌者,如“流脑”。,4受感染的动物 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6、动物本身患病,如鼠疫、狂犬病、布氏杆菌病。另一种为携带病原的动物本身并不患病,仅是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如猪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鼠类为流行性出血热和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如流脑、猩热、麻疹、白喉等。 2消化道传播 如伤寒、痢疾、霍乱等。 3虫媒传播 主要为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虱。 4接触传播 狂犬病。 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6母婴传播。 (三)人群易性:对某个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有病原体 所有的传染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感染人的病原体有400余种。从小自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大至长达数米的牛肉绦虫。传染病的确诊,必须有

7、病原学依据。 (二)有传染性 每个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之一。,(三)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2季节性 如乙脑发生在7、8、9三个月,有明显季节性。3地方性 如血吸虫病只发生在有钉螺的地方,华枝睾吸虫病以广东多见,四川亦有。 (四)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的临床特征,(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间,称潜伏期,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是检疫工作观察、留检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2. 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

8、症状明显开始为止,此期为前驱期,其临床表现一般为非特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此期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如出现特征性的皮疹、肝、脾肿大、脑膜刺激征、黄疸等。 4.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病原体被清除,或局限到某些组织或部位,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体力逐渐恢复。,(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 发热 是传染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常见的热型有: 稽留热 :a)高热,b)24h温差不超过1。如乙脑。 弛张热 :a)高热,b)24h温差超过1,

9、最低温度不到正常。如伤寒缓解期。 间歇热(败血症型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 波状热(回归热):热度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无热,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 病。 不规则热,Sustained fever (typhoid fever),Days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variation 1C / day,Day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mittent fever (EHF),varying 1 C /day,Intermittent fever(septicemia),Rel

10、apsing fever,Irregular fever,2. 发疹包括皮疹和粘膜疹出疹时间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病程第一天 风疹、水痘病程第二天 猩红热病程第三天 天花病程第四天 麻疹病程第五天 斑疹伤寒病程第六天 伤寒 麻疹有粘膜疹(kopliks spot),皮疹形态分四大类: 斑丘疹 多见于麻疹、风疹、伤寒、猩红热等。 出血疹 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败血症、流脑等细菌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感染。 疱疹或脓疱疹 多见于天花、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亦可见金葡菌败血症。 荨麻疹 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亦可见于败血症。,maculo-papu

11、lar rash -measles,Rose spots (papules),petechia,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petechia,Vesiculo-pustular rash,varicella,荨麻疹(Urticaria),3. 毒血症状 由病原体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可引起乏力、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等。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三)临床类型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应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早期隔离,以防传播。 一、

12、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从了解起病症状、热型、皮疹情况、出疹时间及受侵犯器官的特征。,二、流行病学资料传染病有一定的流行地区和好发季节,有一定的易感人群和好发年龄等。了解流行病学资料应解决两个问题: 有无感染某个疾病的可能。如生活在有钉螺的地区,且有疫水接触,才有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在没有蚊虫的地区和季节,就不可能新感染疟疾。 有无发病的可能。有感染机会并不一定发病。如已患过麻疹或伤寒,再患麻疹和伤寒的可能性极小。,三、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 血象 2. 大便检查 性状和镜检,可提供是否炎症的信息,还可直接找寄生虫。 3. 尿常规 尿蛋白多,有助于出血热。 4. 生化检查 肝功能异常有助于肝炎。 (二)病原学检查 为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1.病原的直接检查。 2. 病原 培养和分离。,(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1. 分子杂交 利用同位素32P或生物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可以检出特异性的病毒核酸如乙肝炎病毒DNA。 2. 多聚酶链反应(PCR) 用于病原体核酸检查,能把标本中的DNA分子扩增一百万倍以上,可显著提高敏度。 (四)免疫学检查,(五)其他检查 1. 内镜检查 (1)纤结镜 (2)纤支镜 2.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3. 活体组织检查,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