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述题(201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1492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论述题(2015)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论述题(2015)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论述题(2015)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论述题(2015)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论述题(2015)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论述题(2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论述题(2015)(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题,1联系实际,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答: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些生理前提,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如一个生下来就无大脑的畸形儿,由于没有思维器官,这就无法学习文化知识,也就不可能获得发展。(还可以联系的实际是: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很难培养成音乐家;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很难有发展。)(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如来自城市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他就有各种成才的机遇与条,件,像父母是知识分子,眼光开阔,会

2、投入大量资金来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这种增加了成功的条件;(3)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如学校教育能够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这是通过教育目的来实现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接班人,要求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能够践行教育目的,教育就能主导个体向积极方面发展;(4)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因素为个体发展提供的是潜在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一些小孩从小就智商超群,表现出很好的遗传素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变成差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3、。,2.结合实际,谈谈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一个生下来就无大脑的畸形儿,由于没有思维器官,这就无法学习文化知识,也就不可能获得发展;(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点。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如让6个月的婴儿学走路是徒劳的,让4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是难以成功的。(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很难培养成音乐家;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很难有发展;(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

4、动的作用,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3结合实际谈谈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答:(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如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不能一味搞突击、求速成,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死则不达;(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要有所不

5、同。像小学生主要是推行爱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而初中生可以是爱家乡的教育,高中生是爱文化与社会制度的教育;,(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如智力发展就要抓关键期。依据科学研究,三岁前是智力发展、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要加大智力开发与教育的力度;(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水平的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残疾学生要有教育的信心。如现在一些教育者歧视,甚至拒收残疾学生,这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残疾学

6、生在某一机能上有缺陷,却能够通过其它机能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4.结合实际,请谈谈如何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答:(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是要让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搞选拔与淘汰。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与方法,这就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如教育时在强调智力因素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中的好奇心、兴趣、情感、意志、求知欲等方面的发展。,(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素质教育不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教育。如对

7、于有音乐兴趣的学生、体育兴趣的学生就要加以特别的教育,让其在音乐和体育等方面得到超常发展,成就自己的独特性;(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要强调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要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5结合实际,谈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答:教师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要做到:(1)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个人和家庭情况做出全面了解。这是教师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去学生家家访;(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

8、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如要树立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是完整的人这样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如老师对后进生总是给予爱心感化,对他们给予人格尊严的尊重,对他们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这就会使后进生心悦诚服,乐于走进老,师,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会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老师可以经常与后进生进行谈心,敞开心扉,让后进生看到老师的真诚,从而敢于接触和亲近自己;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

9、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如老师通过自我修养,能够杜绝对学生随意发脾气的坏习惯,能够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以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来引学生,师生关系自然就和谐友好。,6联系实际谈谈一位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答:一位合格的老师应该要具备以下素养:(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这包括具有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现实生活中,优秀教师绝不只是教学方面优秀,而是能够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以爱心来感化和促进学生的进步;(2)精湛的学科专业素养。这是要求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很多语文老师只会点评作文,却

10、学不出一篇较为优秀的作文,很显然,这种语文老师在学科专业素养上是不合格的;(3)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这要求教师要对历史、文学、地理、哲学、自然等文化知识要有比较深的了解。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在上课的过程中喜欢问一些与所教学科没有多大关联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显然就会就被问到;(4)专门的教育知识素养。这不但是要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如现在很多老师很难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掌握新课改的知识;(5)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7.联系实

11、际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启发性原则。,答:(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可通过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等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导入时可以向学生制造一些教学悬念,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兴趣。(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最主要的是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时,可向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作出不同的回答。这就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这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做中学。可引导他

12、们自己独立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进行启发,通过动手获得物理和化学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这是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甚至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则加以尊重。,8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的关系表现为:(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我们平常所说的“无知便无能”就是这一道理;(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13、(3)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智力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一般来说,知识要转化为智力,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首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其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而非灌输式进行教学;再次,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最后,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答:(1)贯彻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应该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

14、程、结果和质量。教师的主导体现在上课前与上课中。上课前可指导学生先预习,对上课时的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时间安排等做到精心设计和组织。上课中要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可以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方式,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变换教学手段和形式,采用诸如讲故事、搞竞赛、做游戏等等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贯彻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如可以采用“五让”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书、让学生自己讲、让学生自己想、让学生自己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五让”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

15、们的主体地位;(3)创设合作、友爱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前提。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10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一观点的?依据教学过程这一本质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 (1)教学认识是间接性的认识,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亲身得来的,而是现成的前人认识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2)教学认识是交往性的认识,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特殊的交往

16、活动;(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经历着变化。依据这些认识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1)由于是间接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2)由于是交往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交往、沟通和交流为重要手段与方法,有意识地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以便让学生获得启发;(3)由于是有领导的认识,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4)由于是教育性的认识,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与意志的关系问题。,11.联系实际,请谈谈如何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四条:(1)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德育应该首先要注重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改变当前学校品德教育比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忽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的倾向。其次要注重多开端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状况实施德育的突破口,如某学生总是出现“好心做坏事”的情况,则要从道德认识作为开端;再次,要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如对于只说不做的学生,则要通过活动、训练和锻炼的方式来培养其道德行为;(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