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376110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匹配冷热物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如何设计换热网络,使其总成本最低?,换热网络的费用来自三个方面,公用工程 换热单元数 传热面积,第5章 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夹点技术:以热力学为基础,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而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 所在,并给以“解瓶颈”。,1978年,Linnhoff 首次提出换热网络的温度夹点问题。,5.1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 5.1.1 T-H 图 ( 温-焓图 ),Wcp-热容流率,不同物流在 T-H 图上的标绘:,5.1.2 组合曲线,将系统的物流组合起来,以便于进行过程的冷、热物流的合 理匹配。组合方法:,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例题:

2、三个冷物流,构造组合曲线。,5.1.3 在T-H图上描述夹点,凡是等于P点温度的热流体部位和等于Q点温度的冷流体部位都是夹点。热流体的夹点温度与冷流体的夹点温度相差Tmin。,夹点 两曲线的垂直距离Tmin,夹点描述所得信息:,(1)过程系统的最小传热温差,夹点部位的传热温差最小;,(2)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QH ,min ;,(3)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4)系统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5)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 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6)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冷公用工程冷却(热源)。,夹点温度差的影响:T min大,QH

3、, min、QC ,min 增大,QR,max减小,适宜的T min 是总费用最低的优化值。,5.1.4 用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 热级联: 每个单元都是相似的传热过程组成的串级结构。每一级相当于一个子网络,第 k 级的热平衡 (k =1、2、3、4、K)输出 = 输入- 赤字Ok=I k-D kD k=(CPC- CPH )(T k-T k+1),热级联 虚拟的结构,同一温位的物流 集中于同一级。,例 一过程系统含有的工艺物流为2个热物流及2个冷物流,给定的数据列于表 中,并选热、冷物流间最小允许传热 温差Tmin = 20 , 试确定该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子网络的分割,问题表格(1): 做法

4、:,对子网络进行热衡算:,Ok=I k-D kD k=(CPC- CPH )(T k-T k+1)k=1,(温度间隔为 150145 )D 1=(02) (150145) = -10 (负赤字表示有剩余热量10kW)I 1 = 0 (无外界输入热量)O1= I 1 D 1= 0 (-10) = 10O1为正值,说明子网络 1(SN1) 有剩余热量供给子网络2(SN2),k =2,(温度间隔为 145120 )D 2=(2.52) (1451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I 2 = O1 = 10子网络1 (SN1)的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2 (SN2) 。O2 = I

5、2 D 2= 10 12.5 = 2.5O2为负值,说明子网络 2(SN2) 只能向子网络3(SN3)提供负的剩余热量(即需要子网络3向子网络2供给热量,但这是不可能的)。,k =3,(温度间隔为 12090 )D 3=(2.5+32) (12090) = 105 O3 = I3 D 3 = 2.5 105= 107.5 k =4,(温度间隔为 9060 )D 4=(2.5+328) (9060) = 135 O4 = I4 D 4 = 107.5 (135) = 27.5 k =5,(温度间隔为 4025 )D 5=(2.5+3) (4025) = 82.5 O5 = I5 D 5 = 27

6、.5 82.5 = 55,k=6,(温度间隔为2520 )D 6= 2.5 ( 25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I 6 = O5 = 55子网络5 (SN5)无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6 (SN6) 。O6 = I 6 D6 =55 12.5 = 67.5O6为负值,说明子网络6(SN6) 热量不够,无法达到规定的传热要求。,问题表格2,过程分析:消除 I 或 O 的负值,方法:引入公用工程加热负荷使I1 = 各子网络中最小负数的绝对值(107.5)得:结果: O3=0, 在夹点处I1=QH,min 107.5 kW ( 最小公用工程加热负荷)O6 =Qc,min 40

7、kW ( 最小公用工程冷却负荷 )夹点特征:夹点处系统传热温差最小,等于T min;夹点处热流量等于0.夹点介于子网络3(SN3)和子网络4(SN4)之间,夹点处热流体温 度90 ,冷流体温度70 。,若改变最小传热温差T min 15,则结果如下:,问题表格(2),结果比较:,5.1.5 夹点的意义,(1)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于T min ),系统用能 瓶颈位置; (2)夹点处热流量为 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3)在一定的T min下,确定了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8、QH min 和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以及系统 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4)夹点处温度差的影响 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 QR,max减小。,适宜的T min 是一个课题,一般以经验选取。,(1)热量不能穿透夹点,(2)夹点上方不能设置公用工程冷却,(3)夹点下方不能设置公用工程加热,系统具有最低公用工程消耗以及最大热回收的原则:,5.2 换热器网络的综合,换热器网络综合:确定具有最小设备投资,最小操作费用,能达到过程要求的换热器网络结构。具有可控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 夹点设计法有效能法温度间隔法热力学温差贡献法数学规划法 应用

9、软件: ADVENT, HEXTRAN, INTERHEAT, MAGNETS,RESHEX及SUPERTRAGET等。,夹点设计法的基本原则: (1) 应该避免有热流量通过夹点; (2) 夹点上方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冷却物流; (3) 夹点下方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加热物流 。违背以上三条,就会增大公用工程负荷及相应的设备投资。,5.2.1 夹点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可行性规则,夹点匹配:指冷、热物流同时有一端直接与夹点相同,即同一端具有夹点处的温度。,夹点匹配,非夹点匹配,夹点匹配,非夹点匹配,可行性规则: 规则1 对于夹点上方,热工艺物流(包括其分支物流)的数目NH不大于冷工艺物流(包括其分支物流)数

10、目NC,即:,(a)热端夹点处不可行的匹配 (b)热端夹点处的可行匹配(采用冷物流分支) (c)热端夹点处的可行匹配(采用设置加热器H),90-(80+dT4)或90-(80+dT5)均小于Tmin,只好采用公用工程冷却物流,违反基本原则2,对于夹点下方,热工艺物流(包括其分支物流)数目NH不小于冷工艺物流(包括其分支物流)的数目NC , 即:,C4,C3,H1,H2,C5,(d),(d)冷端夹点处不可行的匹配(e)可行的匹配采用热物流分支(f)可行的匹配设置冷却器C,(90- dT1)-80或( 90- dT2) -80均小于Tmin,只好采用公用工程加热物流,违反基本原则3,规则2 夹点上

11、方,每一夹点匹配中热物流的热容流率CPH小于 或等于冷物流的热容量流率CPC,即: CPH CPC 夹点下方,每一夹点匹配中热物流的热容流率CPH大于 或等于冷物流的热容量流率CPC,即: CPH CPC,规则2 保证了夹点匹配中的传热温差不小于允许的最小传热温差Tmin 。离开夹点后,由于物流间的传热温差都增大了,所以不一定遵循该规则。,(a)夹点之上,可行的夹点匹配;(b)夹点之上,不可行的夹点匹配。,(a) 夹点之下,可行的夹点匹配。 CPHCPC (b) 夹点之下,不可行的夹点匹配。 CPHCPC,5.2.2 物流间匹配换热的经验规则,经验规则1 每个换热器的热负荷应等于该换热器冷热物

12、流匹配中热负荷较小者,以保证经过一次换热,既可以使一个物流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以减少所用换热设备的数量。,经验规则2 应尽量选择热容量流率相近的冷、热流体进行匹配换热,使得换热器在结构上相对合理,且在相同的热负荷及相同的有效能损失下,其传热温差最大。,夹点设计法的要点: (1)在夹点处,换热网络分隔开,热端和冷端分别处理。 (2)热端和冷端都先从夹点开始设计,遵循夹点匹配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 (3)离开夹点后,采用经验规则,但传热温差约束紧张时还应遵循可行性规则。 (4)考虑换热系统的操作性、安全性,以及生产工艺上特殊要求等。,P136 例5-1,得到如下信息:在T min=20oC的情况下

13、,夹点温度在90oC(热流体夹点温度)和70oC(冷流体夹点温度)之间,故夹点温度 T = 80oC.最小公用工程加热量 Q H min = 107.5 kw最小公用工程冷却量 Q C min = 40 kw,夹点以上,流股数符合规则1(热流股数 1,小于冷流股数2) 及规则2(热流股热容流率2.0, 冷流股热容流率 2.5、3.0) 按经验规则,应使热流股1与冷流股1匹配,得下图。,夹点热端流股的匹配,夹点冷端的流股匹配(1),夹点冷端的流股匹配(2),具有最小公用工程加热与冷却负荷的整体设计方案,5.3 换热器网络的调优,目标:最大能量回收;最小传热面积;最少换热设备数;最小总费用。方法:

14、首先设计能量最优换热网络;然后采用能量松弛进行结构优化。,换热网络的最少换热器个数: U=N-S+L U: 换热设备个数;N: 网络中存在的独立流股数;(热流股、冷流股、公用工程流股, 不包括物流分支)S: 网络中分离为独立的子网络数;L: 网络中存在的独立热负荷回路数。一般情况下,S=1,所以若要使U最小,必使 L=0,即无热负 荷回路,此时有: U=U min=N-1,5.3.1 最少换热设备个数与热负荷回路,热负荷回路级别和回路识别:,热负荷回路: 第1级回路(3 , 5) 第2级回路 (1, 2 ,3 ,4)(1, 2 ,5, 4) (C1,3 ,4 ,C2) (C1 ,2 ,1 ,C

15、2) (C1,5 ,4,C2),(a)独立(3,5) (1,2,3,4)共用3,不独立(1,2,5,4) 。(b)独立回路(C1,3,4, C2)(3,5)消去共用单元3,则构成不独立的回路(C1,5,4, C2)。(c ) 独立回路(1,2,3,4)(C1,3,4, C2)消去共用单元3,4,则构成不独立回路,( C1 ,2,1, C2)。,则总的换热设备单元数:U=3(源物流)+3(阱物流)+3(独立的回路)-1(子系统)=8与图中一致:,所以:6个回路中存在3个独立的热负荷回路,即 (3,5)、 (1,2,3,4)、 (C1,3,4,C2),5.3.2 热负荷回路的断开,通常把回路中第一个单元设备的热负荷分配给其他设备单元。热负荷串中奇数位置的单元设备减去所要合并的单元设备的热负荷,偶数位置则加上该热负荷。,5.3.3 热负荷路径及能量松弛,夹点设计法得到的最大热回收系统结构如图.,热负荷回路: (1,4) (H1,3,2,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