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7037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主干串讲,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概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总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也没有党内民主,推崇个人崇拜。 1.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

2、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2.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3.思想文化上: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4.对外关系上: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斯大林体制中“以党代政、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等问题使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观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经济结构与体制上,仿效苏联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

3、的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领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了私有制,走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的道路;工业领域,开展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等等。,3.文化教育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全部采用苏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 4.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执行所谓“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闭,恶化了我国的外交关系。 5.社会生活上: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史料分析,一、苏联工业化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

5、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解读】材料表述了两个时间段中对待苏联工业化模式的认识,分别是1953年的“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1956年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新中国在对苏联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后形成了自己的认识,由“全面肯定”转为“部分否定”。“历史背景”需要我们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以总结分析。,答案: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二、苏联经济发展计划对中国

6、的影响 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问题】据材料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解读】“特点”据第一句话“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概括。“形成原因”据“因为我国过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取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等概括。,答案:

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三、苏联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问题】材料描述了人民公社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根据材料,说明这一事件有何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读】材料中“组织军事化、行动

8、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形象地描述了人民公社化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再进一步从“公有化、集体化、军事化等方面总结;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对国内外环境分析概括。,答案: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主要原因:国际形势严峻,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高考链接,角度一 苏联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的影响 1.(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9、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A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

10、加快,故D项错误。,角度二 中苏关系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2.(2015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D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

11、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角度三 苏联道路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2014全国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统购统销政策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1952年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任务完成,且粮食统购统销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所述现象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对农村粮食生产进行严格调控,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