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0403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3-1 第2课时 渔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 - 第 2 课时 渔父 画语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 凄苦、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 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 时的心灵抉择吧。 答案:,;, 3.辨形 尔() 鼓 () 溪纱() 气() 缧 () 其泥() 洗 () 强() 拔 () 起() 邮 () 挖 () 答案:莞,浣;枻,泄,绁;淈,倔,崛

2、,掘;濯,擢,戳 【文言整理】 1.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同 同 答案:“父”同“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 今义:高高地举起 (4)颜色憔悴 古义: 今义:色彩 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 3.词类活用 (1)乃歌曰 ( ) (2)鼓枻而去 (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 - 答案:(1)名词作动词 歌唱(2)名词作动词

3、 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 洁白的东西, 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4.一词多义 (1)游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刃有余 (2)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举 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 戍卒叫,函谷举 (4)而 客逾庖而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莞尔而笑 (5)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6)见 是以见放 敢陈愚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 图穷匕首见 (7)于 何故至于斯 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8)以 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答案(1)行走 交往,交际

4、 运转(2)表疑问语气 介词,跟,同 动词,结交,亲 附 (3)形容词,全 举动、行为 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转折 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 舒适,安适 安定、安全、安稳 (6)表示被动 见解 译为“自己” 、 “我”,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介词,在(8)介词,因为 介词,拿、用 介词,表目的,用来 5.特殊句式 (1)行吟泽畔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 (2)遂去,不复与言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5)是以见放 (6)圣人不凝滞于

5、物 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 (6)被动句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 340约前 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 注本,有 25 篇,即离骚1 篇, 天问1 篇, 九歌11 篇, 九 章9 篇, 远游 、 卜居 、 渔父各 1 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 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 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

6、之” “于” “乎” “夫” “而” 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 有巨大的创造性。 2关于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 形成,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 品,其代表作是离骚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精录成集。 楚辞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

7、塑造这一形象? 探究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坚 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 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4 - 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探究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

8、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 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3文章结尾部分渔父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一句如何理解? 探究 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 “濯吾缨” “濯我足”的不同 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 “不复与言”的形象给 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4 报任安书(节选) 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 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9、 探究 报任安书(节选) 采用书信体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 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司马迁表明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却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内心充满了痛苦。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 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 追求。 5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 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思路

10、提示 参考意见: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 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 ,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 “毅然赴死” ,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 命的尊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 践志。 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比如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 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西方 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 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

11、义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 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 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二)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 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 面对朝廷的腐

12、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 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 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有关屈原的妙语集锦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 (3)身既死

13、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离骚 )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 (5)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 (6)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 (7)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对联) (8)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 人的骄傲。 (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 ) 【美文欣赏】 汨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 了他纵身跳向汨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 如何的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 汨罗江边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 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江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混浊的河道时,真疑惑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