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29486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陶渊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 五柳先生传 谈读书 -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阅读之境界:,第一境界:好读书第二境界:不求甚解第三境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抛开字词句本身的壁垒,直接进入意会的层面,搜寻作

2、者的深远的意念。实例:王安石 九岁启蒙学问,却在二十二岁就高中状元。在学习前人的时候,他不是一味条条款款,循规蹈矩,而是只效法前人的“意”,意会前人,然后融会贯通,联系实际,自成一体。,“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第三境界,也是前两种境界自然引申出的境界。因好读书,因“不求甚解”,得读书之法,故而多有会意,也就欣然忘食。而能够忘食了,其实是忘记了很多东西,纷扰的世界,岁月的摧残,人生的无奈,留下的只是内心绝对的充实。于是以这种充实的内心世界去驾驭凡尘俗世,便会自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或者出世,或者入世,出世入世,始终不失人的本性。以这种充实的内心世界去驾驭自然风景,就会“身似

3、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悠游天地之外,无所羁勒,自得逍遥。,林语堂读书的艺术,第一种阅读:“犯这一类毛病的人必在心中说,我必须读莎士比亚,我必须读索菲克里斯,我必读艾略特的全部著作,以便我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第二种阅读:“凡是有成就的读书人决不懂什么叫勤研或苦读,他们只知道爱好一本书,而不知其然的读下去.如觉得合意,便可读下去,否则便可换一本。”,一个人的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汝为君子学,不要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

4、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读书意在修养-于丹,“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欣,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于丹,阅读-心灵的归隐,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小窗幽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幽梦影-张潮,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