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5805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答有关三角形的测量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一、知识链接一、知识链接: 1.在ABC 中,C60,ab2(1),c2,则A 为 . 32 2.在ABC 中,sinA,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sinsin coscos BC BC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1. 教学距离测量问题:教学距离测量问题: 例 1:如图,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 A 的同侧,在所 在的河岸

2、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是 55m,BAC=,ACB=. 求 A、B 两5175 点的距离(精确到 0.1m). 讨论:如何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 例 2:如图,A、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 ,设计几种测量 A、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来源: 练习:若在河岸选取相距 40 米的 C、D 两点,测得 BCA=60 ,ACD=30 ,CDB=45 ,BDA =60 . (答案:AB=20). 6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 1. 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km 的 C、D 两点,并测得3 ACB75,BCD45,ADC30,AD

3、B45. A、B、C、D 在同一个平面, 求两目标 A、B 间的距离. (答案:km)5 2. 两灯塔 A、B 与海洋观察站 C 的距离都等于 a km,灯塔 A 在观察站 C 的北偏东 30 ,灯塔 B 在观察站 C 南偏东 60 ,则 A、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答案:a km) 2 四、整理提高:四、整理提高: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 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 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

4、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 问题的解. 五.作业:教材 P15 练习 1、2 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导学纲要 数学必修五(高一年级使用) 编者: 杨兆伟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2 应用举例(二)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 度测量的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一、情境设置一、情境设置: 1. 讨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 2. 讨论: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

5、?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1. 教学高度的测量:教学高度的测量: 例 1: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来源: 例子: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 A 的俯角=54,在塔底 C 处测得 A 处40 的俯角=50.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 m)1 例 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 D 在西偏北 15 的方向上,行驶 5k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 25 的方向上,仰角为 8 , 求此山的高度 C

6、D. 来源: 练习:练习: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 2500 米的 A、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 A 在南偏西 57,俯角是 60,测得目标 B 在南偏东 78,俯角是 45,试求山高.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 1. 为测某塔 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 AB 相距 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 A 的仰角为 30 ,测得塔基 B 的俯角为 45 ,则塔 AB 的高度为多少 m? 答案:20+(m) 20 3 3 2. 在平地上有 A、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 A 的南 45西 300 米的地 方,在 A 侧山顶的仰角是 30,求山高. (答案:230 米) 来源:

7、 来源:学_科_网 四、整理提高:四、整理提高:审题;基本概念(方位角、俯角与仰角) ;选择适合定理解三角形;三种高 度测量模型(结合图示分析). 五、 作业:P18 练习 1、3 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导学纲要 数学必修五(高一年级使用) 编者: 杨兆伟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1.2 应用举例(三)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解题分析方法. 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 1. 讨论:如何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又如何测量两个不可到 达点的距离? 如何测量底部

8、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与前者有何相通之处? 2. 讨论: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如何确定航速和航向? 通法: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1. 角度的测量问题:角度的测量问题: 例 1:在海岸 A 处,发现北偏东 45的方向,距离 A (1) n mile 的 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 3 A 处北偏西 75的方向,距离 A 2 n mile 的 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 10 n mile/h 的速度追 3 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 10 n mile/h 的速度从 B 处向北偏东 30的方向逃窜,问缉私 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变式一:已知 A、B

9、两点的距离为 100 海里,B 在 A 的北偏东 30,甲船自 A 以 50 海里 小时的速度向 B 航行,同时乙船自 B 以 30 海里小时的速度沿南偏东 30方向航行,问航 行几小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小? 来源: 变式二:如图所示,我艇在 A 处发现一走私船在方位角 45且距离为 12 海里的 B 处正以每小 时 10 海里的速度向方位角 105的方向逃窜,我艇立即以 14 海里/小时的速度追击,求我艇追 上走私船所需要的时间 变式三:某渔轮在 A 处测得在北偏东 45的 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 9 海里,并发现鱼群正 沿南偏东 75的方向以每小时 10 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

10、14 海里的速度沿着 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渔群? 三、反思三、反思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 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 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四、作业:教材 P19 习题 1.2 A 组 2、3 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导学纲要 数学必修五(高一年级使用) 编者: 杨兆伟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1.2 应用举例(四)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能证明

11、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利用及三角形中简单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一、复习准备一、复习准备: 1. 提问:接触过哪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三角形面积? 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 1. 面积公式:面积公式: 讨论:ABC 中,边 BC、CA、AB 上的高分别记为 h 、h 、h ,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 ab c 边和角表示? 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 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S=bcsinA, S=acsinB 1 2 1 2 1 2 练习:已知在ABC 中,B=

12、30 ,b=6,c=6,求 a 及ABC 的面积 S. 3 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 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写出测量步骤即可) 2. 教学恒等式证明:教学恒等式证明: 讨论:射影定理:a = bcosC + ccosB;b = acosC + ccosA;c = acosB + bcosA. . 在ABC 中,求证: (1) (2)+=2(bccosA+cacosB+abcosC) 2222 22 sinsin ; sin abAB cC 2 a 2 b 2 c 三、整理提高:三、整理提高: 1. 在ABC 中,若,判断ABC 的形状. (两种方法) 2 2 tan tan Aa Bb 2. 为了测量两山顶 M、N 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 A、B 两点进行测量,A、B、M、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 A,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 方案,包括: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 算 M、N 间的距离的步骤来源: 来源: 来源: 四、反思 五、 作业:教材 P24 5、6、7 题. 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