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622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虚词虚词学习重点 1.掌握虚词的分类及特点。2.学会正确运用虚词。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汉语表达中,虚词有何作用?答: 答案 虚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复杂、细腻、变化无常,要准确表达人、事、物、情就离不开虚词。就表达效果来说,实词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时候,离开虚词是难以作准确而传神的描述的,虚词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作用。阅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 ,思考:“的” “得” “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活动最后的几个词组应如何处理?答: 答案 助词“的” “地” “得”的读音相同、性质相近,但用法上有差别, “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

2、后面是补语;“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前面是状语;“的”的用法除结构上作为定语的标志外,还可与动词结合,表示判断或有指代作用,如:是很好的(表判断),干什么的(指人),另外“的”还是语气词,起肯定或强调的作用。活动中提到的几组词语,中间不可加“的”的有:“师范学校” “天平不准” 。可以加“的”的有:(1)候补(的)党员;(3)生活(的)习惯;(4)夜晚记(的)日记;(6)抓破了(的)鼻子。添加“的”字后,有的意义没有变化,如(1)(3),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如(4)(6)。1什么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有哪几类?答: 答案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汉语的

3、虚词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把” “被”一个表主动,一个表被动,差别就很大。一个词有时兼有多种词性。如“跟” ,可以是连词,表“谁和谁”怎样,不分先后,但在“我在跟他讲话”一句中, “跟”就是介词,表动作的对象。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 答案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

4、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4)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 ;时态助词,如“了、着、过” ;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叹词、象声词从略。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答: 答案 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二是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如“的”:(1)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2)放在

5、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 。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3)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4)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 。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4虚词误用有哪些常见的情况?请举例说明。答: 答案 (1)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如:他们试制了

6、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删去“从里”)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应删去)(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如: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 ,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

7、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 ,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3)介词张冠李戴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4)误用关联词语滥用关联词语。如: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错用关联词语。如: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为了

8、”改为“因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就”改为“才”,使“只有”与“才”搭配)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规则: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 “他”应放在“尽管”之前)b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 “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A咱们厂所需的原料已经运来,并被存放在库房里了。B老先生很有度

9、量,他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交朋友。C北京地区今年少雨,大风却比近两年的偏多。D天阴得这么厉害,怕是要下大雨,所以你还是带把雨伞。答案 B解析 A 项“存放”就是被存放的意思, “被”字多余;C 项“的”字可有可无;D 项删去“所以” ,语言表达更加简明,也更合乎口语的表达习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B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群众,然而起义失败了。C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稀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D为什么有的学校对学生反映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置之不理呢?答案 D解析 A 项“不只是”

10、与“而是”搭配不当,应为“还是”或“也是” ;B 项句间具有因果关系, “然而”应为“因而” ;C 项分句间不是程度的延伸,而是具有不好的因果关系, “以至”应为“以致”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说什么求甚解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A无论 或 因为 才 渐渐B即使 和 因此 就 渐渐C无论 或 因为 才 自然D即使 和 因此 就 自然

11、答案 C解析 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 B、D 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除 A 项。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_令人诧异。那种以清散闲适为乐的人_是事业心不强的人。某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伤人事件发生了_100 起。A确实 往往 不只 B确实 往往 不止C实在 常常 不止 D实在 常常 不只答案 B解析 “确实” ,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书面语色彩较浓;“实在” ,的确,完全确实。 “往往” ,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 “不止”

12、 ,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 ,不但、不仅,经常用在一句话的上半句,下半句常用连词“而且”等相照应,表示并列的两个事物,后者比前者有进一步的意思。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_,当前由于名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_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_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A然而 不论 更 B因此 不管 而是C因此 不论 而是 D然而 不管 更答案 A解析 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 。句选“不论”

13、。 “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 “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句表示递进,应选“更” 。题型 正确使用虚词例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思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答案 D解析 D 项“何如”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如” ;A 项“何妨”应改为“不妨” ;B 项“何曾”之

14、后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应改为“何尝” ;C 项“何其”应改为“何必” 。例题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也只是_见见面。他_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西湖南线开放,作为原居住于此的居民旧地重游,_想起往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人人” ,_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A偶尔 不论 难免 诚然B偶然 不管 难免 当然C偶尔 不管 不免 当然D偶然 无论 不免 诚然答案 C解析 “偶然” ,副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发生了, “偶尔”表示间或、有时、不经常。 “不管”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

15、都” “也”等与它呼应。 “无论” ,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会改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特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 “总”等词与它呼应。 “不免” ,即免不了,后面一般不能跟否定式。 “难免” ,即难以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式,也可以跟肯定式,后面一般要带“会”或“不会” 。 “当然” ,可理解为应当这样,合乎事理或情理。 “诚然” ,即固然,用于引起下文的转折。解题技巧 在解题时应注意:第一,理解句意,把握语境,理清句子和文段内部的层次及关系,分清是假设语气还是既成事实,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等问题;第二,分析所提供的虚词的意义、语气、配套规则、搭配规则,看虚词的位置是否恰当、用得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合适、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第三,采用语感法、比较法、代入法或排除法,将最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远征是去年六月走的,_到今年五月才来信,真叫人着急。从春种到秋收,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_在咱们村帮助咱们科学种田。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杨红珍_去文化市场逛逛,买点花草书刊什么的。秀英希望大家以后能够_到群众中间走走看看,以便了解基层的有关情况。A一直 始终 往往 常常B始终 一直 常常 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