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3268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首发】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 学年度高三语文学年度高三语文 10 月月考卷月月考卷班级:_姓名: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 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

2、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 ”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 (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 。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 “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 、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

3、。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

4、文天祥等等。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 ,有删改)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

5、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B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 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D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

6、结论。C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D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

7、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57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3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

8、,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

9、,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B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

10、方反为之/若何C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D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C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

11、逆的文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B张方有主见。在洛阳看到军士横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阳,但他没有告诉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其迁都长安。C张方交友不慎。张方与郅辅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杀张方时,张方没有任何防备而被郅辅杀害。D张方受奸人陷害。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顺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郅辅也被他们杀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2)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颙颇

12、恨之,又使人杀辅。文言文阅读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 ”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 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 ”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 ”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孝

13、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 ”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不听。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

14、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1浸棘: 病越来越重 2觖:不满意。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

15、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9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D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B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C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