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22974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伤寒(五年制)吴健林(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 寒/副伤寒 (Typhoid / Paratyhoid fever),广西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五年制本科,吴健林,吴健林 广西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副主任医师 在读博士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13207714126,教学目标(五年制本科),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鉴别诊断;预防措施。 了解伤寒杆菌的性状、抗原结构及其特性、意义;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定义: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传播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 基本病理特征: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持续菌血症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与溃疡形成,一 概述,临床特点 持

2、续发热 相对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 玫瑰疹 肝脾肿大 白细胞减少,一 概述,二 病原学,肠道杆菌科沙门菌属分类: 按菌体抗原“O” 分:34群。A,B,C,D,E常见人类致病群。 按鞭毛抗原“H” 分:2000多个血清型。 按DNA基因组的同源性:7个基因亚群。,二 病原学,1、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群G-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 2、培养特性普通培养基可生长,但胆汁培养基则更好,鞭毛,菌体,伤寒杆菌电镜照片,伤寒杆菌显微镜下形态,菌体抗原 “O”抗原,表面抗原 “Vi”抗原,鞭毛抗原 “H”抗原,伤寒杆菌抗原结构,3、抗原结构及抗体菌体抗原“O”及其抗体 “O”抗原为伤

3、寒、副伤寒共同抗原 “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持续约半年(IgM) 意义:提示早期感染,但不能分型,鞭毛抗原及抗体(H,A,B,C)抗体出现晚、持续数年(IgG) 表示感染过、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反应 意义:可用于伤寒及副伤寒的分型,菌体表面抗原“Vi” 意义:慢性带菌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抵抗力 强、耐低温 、致病相关因素内毒素 菌体裂解释放Vi抗原 抗吞噬、抗溶菌作用,流行特征 各地均有,发展中国家、(亚)热带多见 夏秋季好发 散发、地方性流行、暴发流行广西罗城去10月份,副伤寒甲暴发。 1、 传染源 病人:病后2-4周传染性最强 带菌者:暂时带菌(3个月)为主要传染源,三 流行病学,2、传播

4、途径 (粪口途径) -水源、食物污染: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接触:散发流行的主要方式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儿童、青壮年发病为多 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发病罕见 免疫力与O、H、Vi抗体无关 伤寒、副伤寒无交叉免疫力,三 流行病学,“伤寒玛丽”,伤寒杆菌,胃 小肠 血,(回肠下段淋巴结),毒血症 发 热,菌血症 玫瑰疹,网状内皮系统,骨髓,白细胞 伊红细胞,减少,脾 脾肿大 肝 肝大、肝炎,心脏,心肌炎 相对缓脉,大溃疡 肠出血 深溃疡 肠穿孔,炎症、坏死、脱落 溃疡,胆 随粪排出,(2),四 伤寒发病机理,(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 回肠

5、下段淋巴结特征性病变 第1W 淋巴结肿胀 第2W 淋巴结坏死 第3W 坏死淋巴结脱落、溃疡形成 第4W 溃疡愈合 持续发热原因内源性致热源 内毒素,五 病理特征,伤寒小结内有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胞浆内含有细胞及组织碎屑,伤寒肉芽肿模式图,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小肠集合淋巴组织发生坏死、形成的坏死组织在第三周剥落、留下特征性溃疡,大多数溃疡位于终末回肠长轴,大多数被局限在粘膜或粘膜下层,有些可穿透肌层和浆膜层引起出血或穿孔。,发生溃疡的集合淋巴结,伤寒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潜伏期 病程临床分期(四期过程) 1、初期 (第1周) 2、极期 (第2-3周) 3、缓解期(第3-4周) 4、恢复期

6、(第5周),六 临床表现,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 伤寒7-23日,平均10-14日 临床分期 1、初期(prodromal period,第1周) 发热:T阶梯上升、伴畏寒 上感症状:乏力、全身不适 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2、极期(第2-3周) 持续高热:稽留热多见,也有弛张热、不规则,可持续10-14天甚至一个月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听力下降、重者神志改变(谵妄、昏迷),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relative bradycardia )、重脉、重者心肌炎、休克。 肝脾肿大:肝脾大、质软、有压痛。合并伤寒肝炎(中毒

7、性肝炎)可有黄疸、肝功异常。 玫瑰疹(Roseola ,Rose spots),玫瑰疹(Roseola ,Rose spots ),特 点,1、第6-13日出现 2、多见于躯干(胸腹部) 3、淡红斑丘疹、压之褪色 4、直径2-4 mm 5、分批出现,10余个/批 6、2-4日自行消退,3、缓解期(remission period,第3-周) 体温出现波动并下降 其它症状(食欲渐好) 体征逐步消退(脾脏开始回缩) 仍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肠出血等),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第周) 体温正常 症状消失(食欲好转) 康复时间:1个月 (体弱、有慢性病、有并发症则长),伤寒病程

8、示意图,1、轻型 2、普通型(典型型) 3、迁延型 4、逍遥型 5、暴发型,临床分型,1、轻型 高热少见 毒血症状轻 相对缓脉、重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少见 病程短:1-3周可愈 多见于早期有效治疗后或接种过疫苗者、年幼者,2、普通型(典型) 3、迁延型 病初表现同普通型 病程长迁延不愈:5周-数月 肝脾大明显 热型以弛张热及间歇热多见 多见于合并血吸虫病等慢性病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4、逍遥型无明显症状,能坚持日常工作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急:起病急 重:毒血症重、并发症多(休克、DIC) 凶:不及时抢救可死亡,儿童伤寒特点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1 、轻型多见 2 、 临床特

9、点起病急、弛张热、毒血症状轻 肝脾大、消化道症状明显 并发症主要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病程短 早期WBC可增高,1、发热不明显 2、重:易虚脱,胃肠功能紊乱,易并发肺炎、心衰 3、恢复慢,死亡率高,老年伤寒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再燃(relapse) 患病2-3周后,体温已下降,但未至正常,再度上升,症状随之加剧,血培养可阳性 原因:菌血症未控制,复发(recrudescence ) 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原因:抵抗力低时病灶内残存细菌再度繁殖入血,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者,血常规WBC减少(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嗜酸性细胞变化(减少、消失

10、继而复常),具诊断、病情评估价值。 细菌培养 确诊依据 肥达氏反应 其他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 DNA探针、PCR,七 实验室检查,伤寒杆菌的培养,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第1周开始阳性,3-4周阳性率最高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诊断要点: 同时高 单份血清“O”1:80同时“H” 1:160(伤寒或副伤寒甲、乙、丙) 步步高 前后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高,1.肠出血 严重并发症 多发于第2周末-第4周 轻者大便潜血阳性,重者便血、休克 诱因:腹泻、饮食不当 2.肠穿孔 最严重并发症多发于第2周末-第4周常见部位:回肠末段有腹膜炎表现,X线见膈下游离气体,WBC,八 并发症,3.中毒性

11、心肌炎 一般发生于极期 心率、心律失常,重者休克、心衰 ECG:心肌损害 4.中毒性肝炎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随伤寒好转而很快正常 5.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多见于小儿、老人。 多为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WBC、N。,流行病学资料 1、季节 夏秋季 2、病史 过去史,接种史、接触史,来自疫区? 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 2、全身中毒症状 3、玫瑰疹 4、相对缓脉 5、肝脾大 6、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细菌培养 3、肥达氏反应阳性辅助诊断,九 诊断,主要与发热为主的疾病作鉴别 1.上感 2.疟疾 3.钩体病 4.斑疹伤寒 5.粟粒性肺结核,十 鉴别诊断,1.上感 热程短(

12、1-2W),无肝脾大、玫瑰疹 肥达氏反应、血培养阴性 2.疟疾 特征性的周期性发热,脾大,但无玫瑰疹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3.钩体病 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结大 WBC,钩体凝溶试验阳性4.斑疹伤寒 与伤寒相似,WBC正常或OX191605.粟粒性肺结核 高热、寒战、气促、紫绀,胸片阳性结果,应用有效抗菌素死亡率明显下降 幼儿、老人、营养不良者,有严重并发症者(肠出血、穿孔、心肌炎)预后差 少数人转为慢性带菌者,十一 预后,一).一般治疗 1、肠道隔离 2、注意生命征 3、清淡、(半)流质饮食 特别是第2-3W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对症处理 降温、镇静,十二 治疗,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

13、尽量使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 便秘时禁用泻药。 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 病程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二). 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疗程: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 2、头孢菌素类(第3代) 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 2-4g/日10-14d 孕妇儿童均可用 3、氯霉素 适用于对该药敏感菌株,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三).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 2、肠穿孔 3、心肌炎 四).慢性带菌者 氨苄+丙磺舒;喹诺酮类 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手术治疗,控制传染源 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消化道隔离 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间隔5日) 切断传播途径 三管一灭(管水、粪、食品,灭蝇 ) 保护

14、易感人群 疫苗注射,十三 预防,副 伤 寒Paratyhoid fever,1、甲、乙副伤寒特点 潜伏期短 8-10天 起病急,先有呕吐、腹泻继以发热 弛张热多见,热程短(2-3周) 胃肠症状明显(副伤寒乙),而中毒症状轻 玫瑰疹出现早、多、较大 肠道并发症少 易复发(副伤寒甲),临床特点,2、副伤寒丙 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热型不规则 临床类型复杂 A、败血症型 重、预后差 脓毒血症重,可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并发症多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WBC可高达20109/L-30109/L B、胃肠炎型 C、伤寒型(肠热型) 同副伤寒甲、乙,临床特点,患者张某,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

15、5-6次,偶尔有粘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4年前曾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未恢复,此后无血吸虫疫水接触。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退色的淡红色皮疹。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达反应1:160。 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病例分析,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 2.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1.诊断:伤寒。依据:持续高热(病菌释放内毒素),肝脾肿大(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因此血中白细胞也未见明显升高。),腹痛腹泻(回肠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显著),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伤寒杆菌阻塞毛细血管)。 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其他(胆囊长期排伤寒杆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还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等)。,复习思考题,1.何谓Widal test?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 2.不同时期如何选择诊断伤寒的细菌培养标本? 3.何谓伤寒的复发、再燃? 4.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5.伤寒有哪些并发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