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572240 上传时间:2017-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3 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分析2004汽车工业又是一个高产丰收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 400 万辆,从 300 万辆级到 400 万辆级,仅用一年时间;大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汽车产品结构更趋合理;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汽车产品进出口形势喜人;汽车新产品五彩纷呈;合资合作、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又向前迈出一大步。1 汽车产销高速增长截止 2003 年 10 月,全国共生产各种汽车 3561 万辆,同比增长 343;预计全年生产汽车 44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352;已生产轿车 1573 万辆,同比增长828,预计全年生产轿车 195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7

2、84;货车预计全年生产 122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客车生产 123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可见轿车增长最快。如果说 2002 年是我国轿车进入孕育成长期的元年,轿车开始进入家庭,那么,预计到 20072008 年,我国轿车会开始大批量进入家庭,孕育成长期结束,则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轿车产量今后仍将会以较高速度增长。19912003 年汽车产量列于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前 3 年,汽车产量平均增长速度比“八五”平均增长速度高 53 个百分点,比“九五”高出 213 个百分点。比前 10 年高出 136 个百分点;货车比前 10 年高出 10 个百分点;客车比前 10

3、年略低,比“九五”高出 83 个百分点;轿车比前 10 年高出 17 个百分点。到 2003 年 10 月,全国汽车生产企业共销售各种汽车 3479 万辆,同比增长298;产销率为 977(因我国没有汽车直接销售到最终用户的汽车销售量统计,也没有汽车登记量统计,故这里用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销售量代替,不计汽车流通环节流通量)。预计企业全年销售汽车 430 万辆左右(不包括讲口汽车销售) ,汽车产销率在 977。到2003 年 10 月,企业共销售轿车 1507 万辆,同比增长 677;产;销率为 958,库存偏高;预计全年企业销售轿车 185 万辆左右,产销率也会达到 95左右。 表 1 1991

4、2003 年汽车产量及增长率(万辆;)2003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 预计全年产量 06 130 135 146 148 63 183 207 234 325 40增长率 均增长率 09 22增长率 .9 均增长率 07 96 123客车 增长率 9.3 3 25 09 95增长率 01 0 6 均增长率 2003 年 10 月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的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 (2003 年 11 期) ;2本资料其余数据多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表 2 汽车产销量达到不同百万辆级所

5、用年限汽车产销量(万辆) 100 200 300 400所需年限(年) 36 8 2 1达到时间年份 1992 2000 2002 2003从表 2 可以看小,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不同百万辆级所用的年限越来越短,从 300 万辆级到 400 万辆级,只用了一年时间,汽车工业之所以能高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统计,目前具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已达数千万户。2002 年是加入 第一年,私人购车能力稍一释放,就促成了汽车产销“井喷式” 增长。2003 年又是一个全面丰收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 400 万辆,私人购车又有较快增长。据统计,北京私人购

6、车已达 70以上。只有私人购车成主流时,汽车工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2 汽车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汽车产品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来用车、特别是轿车产量是否还年增加,产量比例是否占优;货车产量比例是否还年下降;柴油车的比例、特别是商用柴油车比例是否逐年增长;货车产量中重型货车的比例是否还年增加等。21 乘用车产量比例又有新增长表 3 分别列出“六五” 、 “七五 ”、 “八五”、 “九五”末年的汽车产量构成比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乘用车产量比例逐年增长,1985 年乘用车占汽车产量的比例不到 1 成,到 2003 年预计可达 6 成。2003 年又比 2002 年增长 6 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轿车产量

7、比例增长最快,1985 年轿车产量占汽车产量不足 6,到 2003 年预计可达 44左右,增长了 63 倍;2003 年又比 2002 年增长 10 个百分点以上,占汽车总产量 4 成以上,比 1990 年轿车产量比例提高 1 借以上;2002 年轿车产量与货车产量基本持平,预计 2003 年轿车产量远远超过货车产量,可超过 75 万辆左右;这也是轿车产量真正超过货车产量的第一年,又朝着世界汽车工业普遍发展规律迈出了一大步。表 3 货车、客车、乘用车及轿车产量构成变化乘用车年份 汽车产量合计 货车 客车 乘用车合计 微型客车 轿车1985 100 00 00 00 00 1 21 302002

8、 100 00 003 100 3 5 车中含专用汽车;客车中不含微型客车;乘用车中含微型客车和轿车。从表 3 还可以看出,货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七五”、 “八五”期间,几乎每 5 年就要下降 2 成, “九五”期间也下降了 13 个百分点,进入“十五”还是呈下降趋势。2003 年预计下降至 20以下,比 2002 年又下降了至少 5 个百分点。从表 3 还可以看出,1985 年,乘用车产量只是货车产量的 111,到 2003 年乘用车产量是货车产量的 2 倍还多。彻底改变了我国乘用车产量偏少,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包括微型客车在内,基本接近了世界发达国家汽车产品比例构成

9、。22 柴油车比例逐年增加从表 4 可以看出,柴油车产量占汽车产量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从 1985 年不到 7,到 2001 年已上升到 3 成多,此比例是 1985 年的 46 倍。2003 年此比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轿车产量增长迅猛,而目前我国轿车尚未柴油化。欧洲轿车柴油化发展较快,已占汽车产量的 25以上,特别是法国,柴油轿车占轿车产量的 50,我国今后也将发展柴油轿车列为方向之一。表 4 柴油汽车产量及比例变化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辆) 辆) 3 ) 2003 年 10 月货车、客车产量中柴油车比重重型 中型 轻型 微型货车 100 型

10、轻型 微型客车 表 5 是 2003 年 10 月,货车、客车产量中柴油车所占比重。从表中可见,货车中重型货车已全部柴油化,中型货车也在 9 成以上,轻型货车接近 9 成,达到 877,而微型货车基本未柴油化。客车的柴油化不如货车,大型客车和中型客车的柴油化率基本差不多,都在 85以上,而轻型客车的柴油化率只有 2 成多一点,微型客车同轿车一样,完全没有柴油化。23 重型货车产量逐年增加我国汽车工业是从中型货车开始起步生产的。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中型货车产量一直占汽车产量的绝大部分;直到 1995 年,货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仍接近 50;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乘用车的快

11、速增长,货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快速下降。从表 6、表 7 可以看出,重型货车产量占货车产量的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产量从 1985 年的 12 万辆,到 2003 年预计可增长到 275 万辆,几乎增长了 22 倍;中型货车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 年中型货车产量达到最高的 335 万辆,之后产量逐年快速下降,预计2003 年产量不到 14 万辆,净下降近 20 万辆;1985 年重型货车产量的比重为 31, 到 2002 年此比重正上升至 234,净增长了 20 多个百分点;2003 年预计此比重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 23左右。中型货车 1985 年产量占货车产量的一半,到 2003 年此

12、比重预计下降至 115左右,下降了近 40 个百分点。表 6 重型、中型货车产重变化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计 2003载货汽车产量(万辆) 22重型货车产量(万辆) 辆) 4表 7 货车产量构成变化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计 2003货车产量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重型 0 5 2 36 因在计算中受四舍五入影响,1985、1990 及 2000 年各车型构成比之和不等于100。编者表 8 汽车底盘产量占汽车产量、商用车产量比重变化年份 1991 1995 2000 2001 2002 预计 2003汽车总产量(万辆) 40汽车底盘产量(万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