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5722007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第六章(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就业与失业,主要内容,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就业理论综述 就业结构分析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一、就业的度量 1、就业的含义(定性) 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ILO定义:就业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注意,几个基本条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有报酬的劳动,阅读,就业人员(中国2003)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2、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关于落实再就业政策考核指标几个具体问题的函,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一、就业的度量 2、就业的统计(定量) ILO 美国 中国 衡量就业状况的指标:就业人口比率=,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一、就业的度量 3、充分就业的内涵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 凯恩斯: 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理论界:(两种) 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

3、为零,等于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存在摩擦性失业和季节生失业。,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统计学界失业率为一定值时,如3%4% 劳动力供求角度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凡是愿意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二、失业的测量 1、失业的概念 ILO定义(定性):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市场经济国家(定量)P242 美国 中国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调查失业人员,阅读,失业(中国,2003)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

4、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二、失业的测量 2、失业率3、自然失业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不可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二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4%5.8%6.5%7% 劳动力结构变化: 妇女表少年所占比重大,摩擦性失业上升 工资刚性程度加强 最低工资制度、工会谈判 失业保险 失业后不急于找工作或找工作时间延长 结构性失业增加 技术进度失业率上升,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三、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1、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就业(企业投资)

5、Y C Y (经济形势好) 2、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可以促进就业粗放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联系紧密 资源配置:失业表明劳动力资源未充分利用,Y 奥肯法则GDP 失业率GDP 失业率 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联系,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供给):数量、质量 2、经济因素(需求)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多产业结构 对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同,阅读,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2009年6月8日再次召开。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作了题

6、为“促进就业近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的主题演讲。宋晓梧在演讲中表示,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弹性过低,这是由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要素报酬分配的不合理,以及行业分配不均造成的。 中国的就业弹性.doc,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3、制度因素(需求)经济体制(计划还是市场)劳动制度劳动就业的方针政策 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用工制度 正式工、合同工等 工资制度和政策 激励、吸引员工 如:对经营者的年薪制、所得税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等 4、心理因素(供给) 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就业理论产生于解决失业问题的实践中

7、,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2、萨伊就业理论 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可以使市场自发达到均衡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 (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产生背景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基本观点: 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经济(需求)财政、货币政策,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凯恩斯的就业观点 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

8、足 AD 减少生产劳动需求失业,一般认为 工资就业,工资 物价 实际工资水平没有下降 就业不会增加,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3、解决对策 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鼓励消费 增加投资和提高消费来刺激需求 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胀政策,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三、菲利浦斯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说明:菲利浦斯曲线 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0,货币工资变动率,失业率,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意义?,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四、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说

9、明长期中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不存在交替关系,0,短期: 雇主:P 利润扩大生产就业 失业率 工人:货币W=实际W劳动供给 长期: 工人:货币W实际W劳动供给 雇主:价格上升不是由于需求扩大削减生产规模和雇佣规模 最终回到自然失业率 对策:,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五、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u,0,u,0,P,Y,AS,AD,0,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五、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2、观点 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刺激供给 分析了税收、保障、立法对就业的影响,高则劳动力供给减少,对就业不利,阻碍就业,第三节

10、 就业结构分析,一、就业结构的界定 二、就业的产业结构 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就业的城乡结构,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144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0.8%; 第二产业20629万人,占26.8%; 第三产业24917万人,占32.4%。 2007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04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0210

1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 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970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8.1%;第二产业21684万人,占27.8%;第三产业26603万人,占34.1%。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910万人。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一、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1、定义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

12、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2、特点 行业广泛且涉及人员多2030岁年轻劳动者更多 失业期限较短,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一、摩擦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决定其存在) 人们总是在就业、失业、非劳动力之间进行不断变动 信息是否完善(影响失业程度) 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影响就业速率) 如:失业保险制度 研究表明:失业保险水平越高,失业率越高,4、摩擦性失业水平取决于 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 失业者找到及接受工作的速度。思考: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水平?,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

13、nt) 1、定义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表现为:技能、文化、区域、年龄结构失衡,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二、结构性失业 2、特点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如年龄大、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低 失业周期较长 3、产生原因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措施:培训 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劳动力的地区转移,当前,出现大量岗位空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领域,主要有三类:一是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商务和专业岗位空缺较大。包括金融分析、投资理财、国际贸易、战略营销、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动漫设计、影视制作、3

14、G应用、生物制药等一系列岗位,企业很难找到有知识、有经验、有实际运作能力的人员。二是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高技能型操作岗位,包括:机床数控、电气维修、特种焊接、汽车修理、医疗护理、程序编制、图形处理、市场推销等等众多岗位都出现了严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找不到技艺高超、技能熟练的员工。高技能岗位的空缺更大。三是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一般技术技能性岗位,甚至低技能无技能岗位,由于劳动报酬长期偏低、工作负荷大、劳动条件差,致使一些劳动者纷纷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种现象近年来正从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向环渤海经济区扩展。例如,劳动力市场机制相当完善的北京地区,今年第二季度总体劳

15、动力供求倍率首次突破2.0,出现两个岗位抢一个劳动者的罕见现象,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不足已非常突出。,2007年08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三、周期性失业 (Demand-deficient unemployment) 1、定义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所造成的失业。,P,0,AD,AS,Y,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三、周期性失业 2、特点 劳动力市场供求 数量大、最常见、最难以驾驭 各个经济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普遍性,一经发生可能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3、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大多选择裁员?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 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四、隐性失业 1、特点: 表面上失业 无法准确识别 2、产生的主要原因: 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第四节 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五、其他类型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 原因: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波动 但这种波动有规则可循,能够被估计 技术性失业 自愿失业,中国目前失业现状及原因,思考题,P2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