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922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卷第一卷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

2、侯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

3、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几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

4、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

5、,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

6、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B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C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其人才选拔机制是十分先进的,对我国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7、也很深远。【答案】1D 2A 3C【解析】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A “原始社会时期”在愿文中为“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B “有一部分”在原文中为“均” 。C这只是九品中正制建立的原因,而且文中没有说解决了此问题。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试题分析

8、: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经过比较可知 C 项并不始终是第一位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丁瑄,不知何许人。正统间为御史。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上官闻,遣

9、军三百捕之。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海以闻。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

10、胁从复业。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瑄被胁依违具奏。福不能平,诉之。诏责瑄具状。楷等皆获罪。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4下列对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B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C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

11、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D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从秦朝开始,御史是专门统帅全国军事的长官。B保甲制度是旧时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C“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皇帝的诏书。如“敕书”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D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汉语中表死的词语还有“不禄”“崩”“薨”“缢”“殂”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邓茂七反

12、抗官府。沙县佃户邓茂七杀死弓箭手数人后,官府又派士兵三百人追捕他,这些人也几乎全被他杀死打伤。B张海招抚失败。朝廷派刷卷御史张海前去招抚,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而使得这次招抚失败。C丁瑄临危受命。他先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对邓茂七进行招降,失败后,他赶往沙县制定了讨贼攻略,并最终捕获寇贼的首领陈阿岩。D张锴窃取功劳。张锴到建宁后,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攻破贼寇,就急奔到延平窃取功劳,胁迫丁瑄写了奏章。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5 分)(2)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5

13、 分【答案】4C5A 6B7 (1)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2)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 ,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解析】4试题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福建参政交阯(地名) 、宋新、王振(人名) 、左布政使(官职) ”等,动词“贿、侵渔贪恶、骚动”等。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

14、,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试题解析:A 项,监督非统帅。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15、 A。6试题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 B 项, “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错,原文“海以闻” ,是“张海把此事报告了朝廷” ,朝廷未能同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试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

16、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甲”是“兵甲” ;“择”是“选择” ;“置”是“准备” ;“巡徼”是“巡视”之意。第(2)句中的“邀击”指“截击” ;“擒”指“活捉” ;“溃散”指“溃逃四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文言文翻译】丁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正统年间做御史。当初,福建多矿盗, (朝廷)命令御史柳华抓捕这些人。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 (并让他们)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沙县的佃农邓茂七担任甲长。当地的习俗(规定)佃农在交租外,照例须馈赠田主。邓茂七告诉他的党徒们让他们不要馈赠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