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20306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片面的经济,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病根:,一、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材料一: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症状之一:农业集体化造成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非常低。,材料

2、二: 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症状之二: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2)工业改革: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评价,有人说“赫鲁

3、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思考探究,材料一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 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实现全面机械化。,材料二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自己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来又搞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加之赫鲁晓夫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1)积

4、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勃列日涅夫改革,(1)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材料一: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5、,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评价,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2)局限: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病入膏肓,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逐步下降的 危机局面。,人民生活水平,戈尔巴乔夫改革,(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6、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失败,导致苏联解体,(1)经济上: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2)政治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苏共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失败原因:,治疗效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医重了,医残了,医亡了,病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病了,侧重农业,侧重工业,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收效甚微,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导致苏联

7、解体,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最终都失败了。,三个方案比较:,材料一 美国罗斯福新政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三 中国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合作探究,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是苏联病人的主治医师,你会给出怎样

8、的有效治疗方案?,1、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2、深化政府改革,加强宏观调控 3、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4、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5、开放促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从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如果你是苏联病人的主治医师,你会给出怎样的有效治疗方案?,合作探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关注现实,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

9、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课 堂 小 结,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A,D,学情诊断,. 2、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

10、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afa888 http:/ 腈傉沔,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学情诊断,4.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D,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学科网;铁血网 书籍:苏联兴亡史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共亡党十年祭 、赫鲁晓夫回忆录 斯大林秘闻、古拉格群岛 电影:苏联解体内幕、 200口棺材 通往自由的通道、再见列宁等等,请同学们结合苏联三次改革,查阅以下参考资料,任选一次改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和结果。,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