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208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霍松林霍松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鉴赏鉴赏这篇散文小品,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素:who(何人)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何事) 、how(如何) 、why(为何) 。题目即回答了四个要素:什么人?作者与诸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

2、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要素,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要素做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 ,即回答了“何时” 。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要素:“为何” 。白天满可以“宴” ,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古诗十九首有

3、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 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 ,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何时” 。这当然不算错;但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了“为何”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 , “阳春”

4、用她的“烟景”召唤我, “大块(天地) ”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其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它的确佳妙。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縠,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縠,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 “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 “阳春烟景” ,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

5、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 ,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作为审美主体的“我”又岂能无情!自然主客拥抱,融合无间了。“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要素,而着重写“如何” 。这一点很重要。试想,与诸从弟夜宴,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 “会桃李之芳园” ,不是为了饯别,而是为了“叙天

6、伦之乐事” 。这一句,既与第一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 ,而是“叙天伦之乐事”的“欢” 。看来,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作为封建社会里的“浮生” ,难得享天伦之乐啊!如今,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 “叙天伦之乐事” ,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 “天伦之乐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叙”法。那么,作者和他的从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擅书画,作者便说“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 。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 “吾人咏歌,独惭康

7、乐” ,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宾后主。“赏”的对象,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 “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 ;“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乐事” ,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 “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 ;“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 。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 ,这是那欢乐的浪潮激起的洪峰。“月”乃“春夜”之月, “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

8、 “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 ”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 ”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 “爵”字又与“雀”字相通。所谓“作生爵形” ,就是其酒器的形状像活的雀儿,有头,有尾,有羽翼。正因为有羽翼,所以又称“爵”为“羽觞” 。班倢伃独自借酒浇愁, “觞”虽有“羽” ,却只能“酌” ,不能“飞” 。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 。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等句结束了全篇。 古文

9、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是相当中肯的。开头以“浮生若梦”等句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却有其社会原因。况且,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其中的“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诵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 (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李白的这篇序,从体裁、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

10、落之无期” ,情调很悲凉。其他同类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前面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发出“悲夫”的慨叹。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全晋文卷六一)也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与王序如出一辙。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亦然:“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调子是低沉的。直到初唐的游宴诗文,仍跳不出这种老套子。王勃的滕王阁序 ,不是也有“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感慨吗?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本篇确是别开生面, “自

11、是锦心绣口之文”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年版)李白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品析品析抒情成分较多的“序”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

12、谷酒数。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 作“序” 。这篇“序” ,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 ,学古人“秉烛夜游” 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 “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

13、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 “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 “大块” (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作者借“烟景” , “序天伦之乐事” , “幽赏”助长“高谈” ,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这是春宴的最高潮。一个“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兄弟们痛饮狂欢的欢乐场景。素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酒后“雅”兴油然而生,于是,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收束全文,其乐观情怀与豁达大度的慷慨人生感染着读者。再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这是一部

14、游宴诗集,作者借题发挥,表明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因此,这篇“序” ,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广阔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如叙述盛会的宴集之地,以绚烂彩笔描绘了所会之地的自然风光、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山林,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作者将山水竹树之胜,清流飞泉之声这些景物写得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写景是为了抒情,写胜地引出饮酒,于是,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

15、后成为千古美谈。其中“仰” “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说明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就自然而然地写出良辰美景之乐,预示了下文将在写景畅叙的基础上抒发“幽情”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承上启下,引发作者的感慨,衔接自然。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 , “躁”者,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大多数人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这是因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之

16、中。所以天下名士,不得不把保全性命当成头等大事。然而,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此中现象,道出了个中原由: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念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崇尚有生之乐。随后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终期于尽”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 “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死生亦大矣”这个哲学命题。接着,作者又宕开一笔,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然后,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这充分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然后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大有余音绕梁之魅力,给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