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课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20295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课(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中国古代史,复习基本思路:,一、治丝不棼现经纬复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二、农本商末足自给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复习,三、治乱兴衰终归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复习,四、悠远风瞻傲天下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复习,五、蛮汉和同为一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复习,六、跋山涉水通有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复习,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夏(BC21世纪-BC16世纪),商(BC16世纪-BC11世纪),西周(BC11世纪-BC771年),春秋(BC770年-BC476年),战国(BC475年-BC221年),秦汉(BC221年-220年),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

2、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明清(1368-1840),封建社会,一、治丝不棼现经纬复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可以以社会形态为框架,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内容为纬进行归纳整理。具体表现如下:,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青铜时代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时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全面发展,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集权加强,集权走向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转衰,奠定今天的疆域版图,民族,国家分裂战争频繁,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大融合,边疆开发多民族国家奠基,走向世界

3、形成东亚文化圈,统一多样中外交融世界领先气势恢弘,承上启下民族交融科技领先大方光彩,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制度完善国力强盛,重心开始南移,经济空前繁荣,边疆进一步开发,政策开明,民族融合发展,政策开放,交通发达,影响世界形成中华文化圈,辉煌灿烂,世界领先,兼收并蓄,影响深远,继续发展,重心南移完成,商业繁荣外贸发达,民族政权有战有和,继续大融合,高度繁荣,科技成就突出,推动世界进步,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 前发达,资萌产生发展,进一步融合不可分离,殖民反殖民斗争;由开放转为闭关,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历代发展阶段特征:,二、农本商末足自给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复习,古代经济=经济原因+

4、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农业=生产力(人口+土地+作物+工具+技术+水利+布局) +生产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政策调整),手工业=门类(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煮盐酿酒+玉器漆器 )+特点(门类+种类+工具+技术+分工+规模+布局+政策),商业=城市+交通+商品+商人+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经济布局=经济成份(农、手工、商)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如南移)+经济方式扩展+,分析古代经济,一般是先分析该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最后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布局和经济总特征。,经济发展原因=继承+政治+政策+交往+群众+科技,经济制

5、度=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历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促进,三代经济发展的积累,秦汉经济发展的积累,魏晋经济发展的积累,宋元经济发展积累,局部统一,各国变法,南方局部统一相对安定,国家统一,强盛,国家统一,统治者的重视,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继承,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北民南迁,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奴隶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民族融合,政

6、治,政策,交往,群众,技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技术的进步,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农业1:生产力发展规律,私田,大量开垦,农耕规模缩小、边疆开发(河西、辽东),江南(围湖造田、向山要田),五谷,品种增多,产量提高,水稻产量提高、茶叶,木石工具,铁器,水椎水磨(谷物加工),曲辕犁,施用肥料,牛耕,技术进步,牛耕推广到西北、施肥传到南方,桔槔、工程,水利兴修较多,翻车(灌溉)曹魏和北魏,筒车、大运河、专职官员、工程,棉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增加,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区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7页,14页,58页,79页,130页,贾思

7、勰齐民要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2: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农业生产关系规律,所有制变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政策调整,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国有,封建地主所有,战国,自耕农所有制,井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国家税源,西汉,魏晋,唐初,北宋,明朝,清初,更名田,商鞅变法,休养生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王安石变法,轻徭薄赋,更名田,农业2: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农业生产关系规律,所有制变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政策调整,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国有,封建地主所有,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自耕农所有制,井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国家税源,保证时间不误农时,抑制兼并

8、保护小农,对外开放积极外贸,移民屯田,推广技术兴修水利,重农抑商,更名田,西周丝织刺绣,青铜时代,商周遗址,安阳妇好墓,河姆渡商周,长沙楚墓麻布,铸铁柔化技术、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莲鹤方壶),夹纻技术,池盐海盐井盐,春秋酿酒曲,齐国官营考工记,曹魏、吴国、蜀汉,北魏、百炼钢、灌钢法,南青、北白,质量好、产量大、成中心,分布广、品种多 外来风格,切削 抛光 焊接,唐三彩 秘色瓷 白瓷,推进器,手工业门类=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煮盐+酿酒+玉器+漆器+专著,酿酒煮盐,夏商西周,明清,造纸印刷,新式纱绸机、资本主义萌芽,双色套印技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分工更加细密,

9、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明清手工业特点:,隋唐手工业特点:,(1) 部门齐全,产地分布广.,(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3) 分工细,品种多.还出现许多新产品.,(4)技艺高,具有外来风格.,手工业特点=门类+种类+工具+技术+分工+规模+布局+政策,生产关系,商业=城市+交通+商品+商人+市场+货币+边贸+外贸+布局,时期,商周,春秋战国,隋唐,明清,商品,商朝都城,各地土特产交流,固定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夜市;草市,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市场,区域间长途贸易,中原市场形成,长安、洛阳 扬州、成都,国内市场扩大,城市,商以贝为货币,许多都城(临淄、邯郸、郢)成为繁华商业都市,隋朝:

10、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北京、南京 江浙地区:市镇,货币,外贸,郑和下西洋,闭关政策,外贸比例小,允许外商自由贸易,白银成为流通货币,边贸,交通,夏:陆车,水船,泥橇 ;旅舍、邮驿传递,内:大运河、驰道外:海陆交通发达,边境互市,边境互市,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规律总结:,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丁税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由不定时逐渐转为基本定时,由必须服役到可以纳钱物代役,由多元到一元由繁到简,对商品开始征收重税,唐代两税法及以后各朝税制,明代一条鞭法赋役征银,唐代两税法一年按夏秋两季收税,唐代“庸”制纳绢或布代役,明代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明清两朝最

11、为典型,清“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北宋王安石募役法纳银代役,清代摊丁入亩地丁银,唐代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其他一切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募役法纳银代役,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图:,政治南移,重心南移过程,政治南移,政治南移,表现: A 明中后期:出现在江南纺织业,并在江南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场B 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局限性:发展十分缓慢:虽有壮大,但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封建经济仍占主导。,进步性: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条件,b、生产关系上:雇佣关系产生(

12、本质特征),a、 组织形式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为什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背景: 资金: 资源: 技术: 劳动力 市场:,地租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分工、分布);科技进步,人口的增长,自由雇佣队伍日益扩大,熟练手工工人出现,农产品商品化,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明清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种植,为其提供原材料,西方,中国,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思想条件,宽松,受专制统治压制、得不到政府扶植(上层建筑反作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

13、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故缺乏资金、劳动力),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闭关政策:禁止限制海外贸易(故市场狭窄,丧失外贸主动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思想的反作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无购买力,(2)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封建国家政策限制:关卡,商品重税,限制手工业规模,(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中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快慢原因对比:,历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取代

14、公田,各国变法运动,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隋朝统一以后,在短期中实现繁荣,唐朝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整体: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农业上: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商业上:商业繁荣,外贸上:由于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在明中期以后受到限制,(2000年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15、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分析:,第二步:找出每一问的四项(如第一问),(3)中心项:,(1)提示项:,(2)限定项:,第一步:审题(有几问、涉及的主题内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新航路开辟,比较 分析,目的、性质、影响、落后原因,(4)求答项:,差异、 原因,四问,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新航路开辟比较,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需求(政治目的为主),海外殖民,开拓市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经济目的),中国历史上;世界航海史上;但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促进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

16、界各地的联系,1、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2、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违背经济规律;3、明末禁海的闭关政策,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封建性质的政治行为和贡赐贸易,资本主义性质的海外殖民活动,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一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另一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航海,第三步:写提纲、找史实,参考答案 (1)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传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2)性质: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3)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4)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巨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使,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