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20129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管制之防护措施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染管制之防護措施,署立台北醫院 感控室 柯政欽 醫師 5/18/2008,三名鐵路局員工,抄捷徑,越鐵道 兩人命喪自強號,鐵路局員工學到什麼?,他們運氣不好?!可不可在鐵軌上走?,鐵路局員工與一般民眾應學會,如何安全的在鐵軌上走,SARS,死傷的醫院工作人員.如何避免,職場安全,醫院工作人員應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安全地走在鐵軌上如何安全地在醫院工作 醫院工作人員與一般民眾應有良好衛生習慣,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空氣傳播疾病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 飛沫傳播疾病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接觸傳播疾病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重 點,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空氣傳播疾病

2、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負壓病房 飛沫傳播疾病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一人一室 接觸傳播疾病之防護措施標準防護措施 + *XDR或VRE隔離病房,重 點,醫院工作場所的安全,非感染、非傳染病:放射線、. 感染、傳染病:避免嚴重的感染,隔離防護措施,isolation precautions 避免感染、傳染病,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_痲瘋病,1873年,有八百多名痲瘋病人被隔離在夏威夷群島的莫洛凱(Molokai)火山島上。 基督教徒達米安神父(Father Damien)照顧他們,與他們共同生活了12年後,也染上了痲瘋病,於1889年死亡。 美國華盛頓之人像廳有他的雕像。 台灣樂生療養院

3、,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西元1877年,有醫院建議把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安置在分開的地方。 In 1877, a hospital handbook recommended placing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eparate facilities,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70年,美國疾病管制局首先公佈詳細的手冊:Isolation Techiniques for use in hospitals 用來協助醫院實施隔離防護 用了幾年後,作了一些修訂。,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75年修訂版 Isolation Techniques for Use

4、 in Hospitals,首先使用隔離項目,分為七類( seven isolation categories ) strict isolation, respiratory isolation, protective isolation, x enteric precautions, wound and skin precautions, discharge precautions, blood precautions ,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83年以前,遇到帶有MRSA的病患 以 strict isolation 來侍候, 患者住在單人房,工作人員戴口罩手套,穿隔離衣(gowns)MRS

5、A 的盛行率維持低檔,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83年 CDC Guideline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 Hospitals ,用來取代1975年版本。 希望能降低非必要之隔離所需之費用。reduc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unnecessary isolation precautions strict isolation, contact isolation, respiratory isolation, tuberculosis isolation, enteric precautions, drainage/secretio

6、n precautions, blood and body fluid precautions, 鼓勵醫院感控人員依實際情況作調整。,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83年以後,遇到帶有MRSA的病患 以 contact isolation 來侍候, 患者住在單人房,工作人員接觸體液才戴手套,衣服會碰到才穿隔離衣(gowns)接觸病患後以肥皂水洗手,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85年針對醫院工作人員經由針扎或接觸愛滋病患,感染到愛滋病毒,修訂blood and body fluid precautions,出現了Universal precautions來保護醫院工作人員。 除了除了防止針扎、戴手套、穿隔

7、離衣之外,在某些情況下需戴口罩及護眼裝置來保護黏膜組織。 To all persons regardless of their presumed infection status.,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87出現了Body substance isolation,病患的所有潮溼且可能有傳染性的物質,例如:血液、糞便、尿液、痰液、口水、傷口分泌液、及其他體液需加以隔離,工作人員需戴上乾淨手套才能接觸這些物質。,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1996 美國CDC整合Universal precautions及Body substance isolation成為standard precautions 所有

8、disease-specific precautions 分為三種Airborne precautions(空氣防護)Droplet precautions(飛沫防護)Contact precautions(接觸防護) Hospital are encouraged to review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to modify them according to what is possible, practical, and prudent(慎重的).,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到了1996年,遇到帶有MRSA的病患 以 contact precautions 來侍候,

9、患者住在單人房,工作人員進入MRSA病患房間就戴手套,衣服會碰到才穿隔離衣(gowns)離開病室後立即脫下手套且以消毒劑或乾式洗手液洗手,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NNIS) system data,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NNIS) system data,隔離防護措施的演變,Garner JS. The CDC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Am J Infec Control

10、1993;21:160-162Garner JS. Guideline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 hospitals.Infec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6; 17(1):53-80,傳播三要素,傳染病或院內感染在醫院裡傳播需要三種要素: source(感染源 ) host(宿主 ) transmission(致病源的傳播 ),感染源 ( Source ),造成院內感染的微生物可來自病患、工作人員或訪客。 帶有該感染源的可以是急性病患、處於潛伏期階段的人、身上移生有該感染源的人、或該感染源的慢性帶原者(chronic carriers

11、)。 病患院內感染的微生物可來自病患本身,這方面是很難控制的。 設備、醫療器材可以被微生物污染造成傳染。,宿主(Host),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致病源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分別是有抵抗力移生(colonization)生病 年齡、本身疾病、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開刀、身上有導管等,致病源的傳播(transmission),致病源可經由一種或多種傳播方式來傳染。有五種主要的傳播方式,分別是contact(接觸)droplet(飛沫)airborne(空氣)common vehicle、vectorborne 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是前三者:contact、droplet、airborne,接觸傳播(con

12、tact transmission),直接接觸:肢體有碰到 間接接觸:經由污染的器具、針頭、敷料、雙手、手套,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經由咳嗽、打噴嚏、說話、抽痰、支氣管鏡檢查 房間不用換氣,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房間需換氣 結核菌、rubeola(麻疹)、varicella virus,common vehicle transmission,經由被污染的食物、水、醫療行為、醫療儀器、醫療設備,vectorborne transmission,經由蚊子、蒼蠅、老鼠來散播,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洗手 戴手套 病患安置 病患遷移 口罩

13、 護目裝置或護面裝置 隔離衣 照顧病患的儀器設備 病患使用過之衣物床單 病患使用過之杯盤茶杯 例行與終期消毒,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洗手,接觸病患之間 接觸病患之後:接觸到病患之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患使用過之器物,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戴手套,在醫院戴手套的理由1.避免手部被病患之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2.降低經由工作人員的手造成病患感染的可能性3.降低病患交互感染。不同病患接觸之間,需換手套且洗手。脫手套後還要洗手的理由(1)手套可能有小的或不明顯的破損(2)帶手套在使用過程中有毀損(3) 脫下手套時,手部被污染,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病患安置,單人房:內有盥衛浴設備,針對衛

14、生習慣不好者、會污染環境者、無法配合感控措施者,患者身上帶有容易傳染的微生物。 多人房:若無單人房,身上帶有同樣傳染性微生物的患者可同處一室。 單人負壓房:針對會經由空氣傳播的疾病。,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病患遷移,盡量不移動帶有傳染病的患者,以免造成疾病散播。 有傳染病的病患移送注意事項 病患戴好口罩或傷口包紮固定。 接受該病患之單位,事先被告知,且採取適當措施。 病患被教導避免疾病散播的方法。,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口罩,外科用口罩:病患咳嗽、打噴嚏時,大顆粒飛沫可達三英尺。 N95口罩:面對肺結核病患,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護目裝置或 護面裝置,當病患的體液會噴濺時,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隔離衣

15、,當預期病患會噴濺大量體液時:穿防水隔離衣,蓋住腳及鞋子。 預防病患身上的微生物傳播:當離開病人單位後,需脫除隔離衣並洗手。,隔離防護措施的方法_照顧病患的 儀器設備,依照醫院政策 重復使用的儀器設備:適當的清潔與消毒。 使用過之尖銳物品放置於不易穿透之容器。,病患使用過之衣物床單,依照醫院政策 傳送與清洗需避免微生物之傳播,病患使用過之杯盤茶杯,依照醫院政策 使用熱水與清潔劑,例行與終期消毒,依照醫院政策 腸球菌可在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隔離預防措施的兩個層面,標準預防措施:針對所有病患 傳播方式區分的預防措施:病患已知或疑似某種傳染病,分為空氣、飛沫或接觸傳播。,標準預防措施,醫院工作人員

16、面對任何病患或用過之醫療物質時作好一些防護措施本身有良好衛生習慣可降低交互感染或生病的機會,標準預防措施的根據,建議強度(Recommendation) IA:強烈建議用於所有醫院,有設計良好的實驗或流行病研究支持。 IB:強烈建議用於所有醫院,雖然沒有確實的科學研究報告,專家们認為有效。 II:建議許多醫院使用,有研究報告支持。適用於一些醫院但並非所有醫院。 不建議(No Recommendation):尚無定論。,標準預防措施的內容,洗手 手套 口罩、護眼裝置、護面罩 長袍或隔離衣(Gown) 照顧病患的設備 環境控制 被服(Linin) 職業健康與經由血液傳播的致病源 病患安置,洗手,不管有沒有戴手套,接觸到病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品之後,要洗手。手套脫下後立即洗手,接觸病患之間要洗手,接觸同一病患之不同部位之間要洗手以避免交互污染。IB 使用一般肥皂來例行洗手。IB 依感控計劃的界定,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如控制群突發或群聚感染),使用消毒液或乾式洗手液。I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