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19761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颌面部肿瘤3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3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3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3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3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颌面部肿瘤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颌面部肿瘤3(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肉瘤,肉瘤特点: 1、来源于间叶组织。 2、发病年龄小,多见于青少年。 3、质软色灰红,湿润的鱼肉状。 4、有假包膜。 5、多经血道转移,大多转移至肺部。,(一)纤维肉瘤,来源于口腔颌面部的f母C。可发生于颌骨骨膜,牙周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结缔组织(唇颊、舌等部)偶亦发生于颌骨内,在此多见于下颌骨前联合,下颌角及髁突等处。,临床:,发生于口腔及颌骨表面的f肉瘤,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紫红色,常有溃烂、出血。侵犯邻近组织,可引起骨质破坏及牙松动脱落,并可引起面部明显肿大。发生于口内软组织的f肉瘤,其恶性程度较发生于皮下、骨膜、骨内者为低转移亦较晚,但切除后常易复发。,治疗:,对放疗不敏感。主要采用

2、手术治疗。术前应作胸透或摄片。因f肉瘤沿血循转移较多,术前、后、术中,应采用化疗。一般选用环砱酰胺。对晚期病人主要采用姑息治疗(化疗,中草药)。,(二)骨肉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是由肿瘤性造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及肿瘤骨所组成。 梭形的成骨细胞组成(异型大);有骨样组织和骨组织出现;肿瘤性骨小梁形态不规则,染色不均嗜碱性强,骨小梁边缘为瘤C,故不同反应性骨小梁。,1、临床:,多见于青少年,男女。下颌骨致上颌骨多见。 1早期症状患部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移变为持续性剧痛。并伴有颜面部反射痛; 2 以后肿瘤迅速生长,引起颜面部畸形,牙松动、移位,肿块向面部突出,使表面皮肤V怒张,

3、呈暗红色;,3骨质破坏较多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4一般沿血循环转移,最常见者是肺。,根据肿瘤骨的钙化程度和骨组织的分化程度分为:,成骨肉瘤:分化较成熟,钙化度较高,恶性程度较低,生长速度较慢,骨增生多,多发生于骨皮质。 溶骨肉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原始,呈胚胎型,钙化度低,生长速度快,破坏性强,范围广,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骨松质处。,2、诊断:病史、临床、X片,x-ray:成骨性病变区骨质增生,密度较高,骨皮质表面有新生细小的骨刺,呈日光放射状排列。当然,也有小量溶骨现象,但以骨瘤增生为主。 溶骨性病变区骨质呈不规则破坏,由内向外发展,这种破坏可见为不规则的囊样阴影区。由于破坏迅速,骨质增生不明

4、显。,注意:肿瘤内的牙及邻近牙一般不被推移而移位(因不是膨胀性生长),而是浮立于肿瘤影象中。 胸透或胸片了解肺部有无转移。 晚期患者血清碱性砱酸酶可。 ECT检查以明确有无远处转移。,3、治疗:,对放疗不敏感。以手术为主,应施行根治性切除术,可根据肿瘤的范围,行部分或全部颌骨切除术,包括周围的部分软组织皮肤。切除后,若干年后,如无复发,可整复。术前、后,可配合化疗,以环砱酰胺,MTX为主。 对晚期患者,主要采取综合治疗。,三、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在病理上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生于淋巴结称结内型;发生于淋巴结外称结外型。我国的NHL中大多属结外型。,1、临床:

5、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多见。结内型恶性L瘤常为多发性。早期Ln肿大,初起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Ln肿大。肿大的Ln可以移动,表面皮肤正常,质地坚硬而突有弹性,无触痛,Ln大小不等,以后互相融合,失去移动性。往往可误诊为淋巴TB,和慢性Ln炎。结外型的病人可单发于牙根、腭、舌根部,扁桃体、颌骨等处,因发展迅速,可引起相应症状。如出血、疼痛,鼻塞,吞咽困难,晚期可有全身消瘦、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2、诊断:,确认主要靠活检。病史,临床均有一定的参考的价值,对有侵犯骨质者,x-ray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如为深部Ln肿大,可化验血象、血沉,碱性砱酸酶,骨骼穿刺。 应行CT或B超检

6、查,以明确腹膜后Ln有无肿大及侵犯,对确定临床分期十分重要。,3、治疗:,1)霍奇金淋巴瘤(HL):早期HL的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晚期HL,多应用化疗。常用化疗方案为MOPP及ABVD。 2)非霍奇金淋巴溜(NHL):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大都采用COP方案或CHDP方案。,HL: ABVD (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抗黑瘤素。)MOPP(氮芥+长春新碱+甲茎苄肼+强的松) NHL: COP (环砱酸胺+长春新碱+强的松)CHOP(环砱酸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四)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成黑色素细胞,好发于皮肤、口腔粘膜,年龄多在40岁左右,青春期发生的极为少见,男女无多大差别。

7、 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瘤,常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主要是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口腔粘膜的常来源于黑斑,约有30%的粘膜黑斑可以恶变。,损伤,慢性刺激,不恰当的治疗,常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原因。,1、临床:好发于男性,40岁左右多见。早期多为皮肤痣及粘膜黑斑;发生恶变时,则迅速增大,色素加深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肿瘤四周及深部基底,色素沉着明显增多,肿瘤内或其周围出现结节(称之卫星结节);表面发生溃疡,易出血和疼痛,并有所属区域的Ln突然增大。,发生于口腔内的较发生在皮肤的恶性程度高,多见于牙龈腭、颊粘膜。 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广泛转移,约70%早期转移至区域性Ln,也可经血液

8、转移至肺、肝、脑,这种远处转移率可高达40%。,2、诊断:,根据色素表现+临床,不主张作活检,因活检可加速肿瘤生长,并促使转移。但对无色素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断困难,常借助活检,才能确诊。,3、治疗:,(1) 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对放疗不敏感。手术必须完全彻底,比其它恶性肿瘤的切除范围应更广、更深,必要时应作颈清。 (2) 化疗最好作面部A插管注射,作为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3) 免疫治疗: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的效果,甚至可大大提高生存率。主要特异性用卡介苗等。 卡介菌给药方式有:a、皮内划痕方法或皮内注射;b、肿瘤体局部注射;c、转移灶局部注射;d、口服卡介菌:对原发,转移灶均有一定的疗效。,(4

9、)冷冻治疗:应扩大面积冷冻,冻到颌骨成为死骨,然后使其脱离,创面肉芽组织形成而愈合。甚至已代替手术治疗,但对转移性Ln无能为力,须颈清。 (5) 激光:色素细胞敏感,易破坏,有一定的疗效。,恶性肿瘤的一般临床症状:,1、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小或不活动,生长较快,短期内可达到一定的的体积,往往影响四周的邻近组织、神经血管、骨、肌肉。 2、溃疡:口腔内恶性肿瘤,一般以溃疡为主,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四周有浸润性硬结,基底不清,表面为菜花样中心可见坏死组织,高低不平,有恶臭味。有疼痛、易出血、生长在一定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症状。,3、疼痛麻木感:早期侵犯感觉N,出现疼痛,晚期麻木,感觉

10、迟钝、消失、疼痛常较剧烈和持续性。侵犯运动N可出现面肌瘫痪。 4、牙痛、牙松动、移位、脱落:常为多数牙同时病变,但应与牙体本身和牙周病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相鉴别。 5、开口困难及其它功能障碍:根据生长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出现特定的相应症状。(如吞咽、咀嚼、呼吸困难、语言障碍),第五节 口腔颌面部类肿瘤 增生性疾病,一、牙龈瘤(P253) 由于机械性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增生物。来源于牙周膜及牙槽骨的结缔组织,增生物具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特性,如术后易复发。 病因:龈下结石,修复体悬突与牙面不密合的边缘,残冠、残根;与内分泌因素亦有关,如妊娠期往往多发,或加速其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不同,

11、 可分为:,1、肉芽肿型:含较多的炎症细胞、毛细血管,纤维组织较少,表面呈红或粉红色,触之易出血。 2、纤维型:C少,纤维多,颜色较淡,与正常牙龈颜色类似,表面光滑,不易出血。外周性牙源性纤维痛(真性牙源性肿瘤)。 3、血管型:血管特多、柔软、呈深红或紫红色,常带蒂,触之极易出血,妊娠性龈瘤多属此种。,临床:,1、年龄、性别:女性多见,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常见。 2、部位:好发于龈乳头,唇颊侧多见,以双尖牙区为最常见。,3、检查见:肿瘤较局限,呈圆形或椭圆形,亦可见呈分叶状,大小不一,由数数cm,多数有蒂如息肉状,也有无蒂的基底较宽,大多数生长较慢,妊娠期可加速生长,波及邻近组织,甚至可覆盖一侧

12、的牙面(如将唇面的牙冠完全覆盖),表面有咬痕,咬破后溃疡,可伴发感染,骨质的吸收。这时x-ray:病变区牙周膜阴影增宽,骨质吸收。,诊断:临床+牙片,病理检查分型。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注意问题:手术如仅仅将肿块及累及的牙拔除后,往往易导致复发,因此手术除切除肿块外,还应包括波及的牙,牙周膜、骨膜及邻近的骨组织。,二、嗜酸性粒C增生性 淋巴肉芽肿(P263),亦称为“嗜伊或L肉芽肿”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在我国较为多见。病因不清楚。病理表现为Ln肿大,L.C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弥散性浸润;Ln以外的病变表现为肉芽肿,亦有大量的L.C和嗜酸性粒C浸润。,临床:多见于30岁左右的男性,主要好发

13、于腮腺区,眶部、颧颊部、下颌下、颏下、上臂、腹部亦可见到。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单发肿块,也有多发。生长缓慢。 初期似软橡皮样,以后逐渐增大变硬,如肿块缓解缩小时,可再度变软,肿块为进行性增大,但有时可暂时稳定或自行缓解。即肿块发展过程有这样现象软 发展 硬 缓解软。肿块区有皮肤搔痒,色素沉着,由于经常搔痒,皮肤变厚、粗糙。往往可见有搔痕、脱屑。感染后,出现相应症状,病变区红肿,区域Ln肿大。,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为本病特征,可高达6070%。大多为10%20%。近来研究表明血清IgE显著,活检可确诊。 治疗:对放疗敏感。多发性者应以化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这种治疗对病程

14、短,初次治疗效果较好。,三、色素痣(P252),表皮层:(基层、棘细胞、颗粒层、角化层)。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真皮分为乳头层、网状层)。毛囊汗腺胶原、弹力纤维血管N.L。 皮下t,即浅筋膜(由疏松细胞c.t和脂肪组成)。 色素痣来源于表皮基底层能产生黑色素的色素细胞。,根据组织病理学的特点可分为:,(一)皮内痣: 位于真皮内。为大痣细胞分化为更成熟的小痣细胞,似L.C,一般不含黑色素,但浅表处可含少(淋巴样痣细胞)量黑色素。并进入真皮及其周围细胞细胞组织中;原在交界处的痣细胞由于它发展为小痣细胞进入真皮而消失。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内小痣细胞之间有一浅层狭长的结缔组织区,把痣和表皮层分开

15、。,(二)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楚。每一巢团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上皮样细胞,细胞比较大,浆内有黑色素颗粒。)色素较深。,(三)复合痣:,在痣细胞进入真皮的过程中,常同时有皮内痣和残留的交界痣。为上述二型痣的混合形式。,临床:,交界痣为淡棕色或深棕色斑疹或结节,一般较小为数mm大小,表面光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皮肤。一般无自觉症状交界痣可长期保留原态不变,或发展为皮内痣或自消或恶变,在容易受到摩擦和损伤的部位(如洗脸、刮胡子),由于长期慢性刺激,可导致恶变(明显增大,变黑、破溃,卫星结节)。恶性黑色素瘤多来源于

16、交界痣。,毛痣,雀斑样色痣雀斑好发于颧部皮肤单发或多发,淡棕色,平坦无毛。一般均认为是皮内痣或复合痣。这类痣极少恶变,如有恶变多来自交界的痣部分。毛痣如明显增大,毛发脱落,出现裂陷或出血,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口腔粘膜内的痣极少见,而以黑色素斑为多见。如发生黑色素痣,则以交界痣及复合痣为多见。,治疗:,面部较多小而弥散的雀斑、毛痣,可不必治疗(一般对美容影响不大,如影响大可借助于一些化妆品),对面部较大的痣无恶变证据者,可考虑分期部分切除,这对容貌、功能保存均较好。但不适用于有恶变倾向者。也可全部切除,然后植皮,如怀疑有恶变者,应扩大切除范围,并一次全部切除并作术后活检。如为恶性,应按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案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