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19747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6单元重点问题总结(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一、知识结构一、知识结构第第 1 1 课课春春(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 荷塘月色 。 (二)文章主题:(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 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结构:(三)结构: 1 1、盼春、盼春: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 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 2、绘春、绘春:段段 段春回大地、万

2、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段 春草图。段 春花图。段 春风图。段 春雨图。段 迎春图。 描写具体,绘春 3 3、段段 赞春赞春:新(新生) 、美(美丽) 、力(活力) (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 、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 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

3、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影响?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五、知识延伸五、知识延伸有关有关“春春”的诗句的诗句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2

4、.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3.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第第 2 2 课课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 茶馆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 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

5、水色,写了澄清碧绿的水.处处渗透对济 南冬天的喜爱、赞美。 (3 3)重点问题重点问题 1 1、文章标题是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 ,文末一句是,文末一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为何,为何“济南济南”与与“冬天冬天”位置互换?位置互换? 答: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标题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则突出在冬 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韵致,这是在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的绚丽后所做的总结,这样的结尾, 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末一句的作用) 2 2、修辞运用修辞运用

6、 (1 1)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 “睡着” 、 “唤醒”运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 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卧”字写村庄,写雪,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3 3)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天儿越晴,水藻

7、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呢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 “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况且 一词 不可去掉, “况且 表示进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4 4) “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本体:一圈小山(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喻体:小摇篮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本体:顶雪的矮松 喻体:日本看护妇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8、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 。二、日积月累二、日积月累镶(xin) 发髻(j) 安适 宽敞 空灵 济(j)南 水藻(zo) 澄(chn)清 显露(l) 露(lu)马脚 响晴 响亮三、文章思想内容三、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第 1 段:济南的天气温晴第 2-4 段:济南的山:鸟瞰全城、济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 5 段:济南的水:城外远山、卧雪眠房、岸边垂柳、绿萍水藻第 6 段:总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四、重点问题四、重点问题“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不同?“冬天的济

9、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 。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五、有关五、有关“冬冬”的诗句的诗句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第 3 3 课课雨的四季雨的四季(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刘湛秋,男,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 (二)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抓住多种景物及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展

10、现了四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 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重点内容(三)重点内容 春雨美丽、温柔、娇媚 夏雨热烈、粗犷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第第 4 4 课课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观沧海1.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2.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11、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 61 岁, 2.2.重点内容重点内容 (1)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

12、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 (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 悲哀。悲哀。“杨花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 “子规子规”悲啼使人顿生

13、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 苦、凄凉的气氛。苦、凄凉的气氛。 (5)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次北固山下次北固

14、山下1.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选自全唐诗 。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2.2.重点内容重点内容(1 1)重点句子赏析)重点句子赏析首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 “客路” “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 间。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 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 帆顺风飘荡。赏析“阔” “

15、正” “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 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 帆风顺,行船平稳。“平”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 顺,行船平稳。采用 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 “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a、 “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b、不能改,诗人意 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颈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赏析:日生残夜” “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 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