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词序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716857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语法 词序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汉语语法 词序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汉语语法 词序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汉语语法 词序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汉语语法 词序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 词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语法 词序(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法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我打你你打我。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定语、状语是修饰关系,补语是述补关系,主谓是陈述关系,谓宾是支配关系。,二、宾语前置,(一)什麽是宾语前置?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

2、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GO),三、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的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指人的:谁、孰;指物的:奚、曷、胡、何;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例:“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

3、更亲近呢?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BACK),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击他们呢?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 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宾语

4、之省略了。“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怎么”等。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BACK),同“如何 ”“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先生助

5、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人家不用我了。“以”是动词,“用”的意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乱世厌恶美好的东西,不听音乐。,(BACK),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不欺骗你,你

6、不防备我。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谁危害我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以后才计划着向南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是”是前置的宾语吗?即“今吴惧是”,译为“现在吴国害怕这个”。,(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

7、等词作标志的,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指前面的宾语。 思考: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比较:“是”是判断词吗?即“四方是维护”“是”是前置宾语吗?即“四方维是”,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家的大权维护四方。“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

8、,筑城的意思。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BACK),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惟余马首是瞻。,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

9、词”的格式。,(BACK),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这种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都是这种格式。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我周朝迁往东边,靠近晋国和郑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斟上两壶酒来享用,杀几个肥壮的羔羊。飨:享用。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主+宾语“是”+谓语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BACK),(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

10、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羽本纪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无祸以当福 【思考与练习】、,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补充名词。人间能得几回闻。马三匹。,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

11、,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看踢(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BACK),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句

12、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古汉语的倒装句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主谓倒序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BACK),谁欤?哭者。礼记檀

13、弓下 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飘亮啊这房子。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夷狄为害很久 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顺说应是:其花灼灼。,补充:定名(中)倒序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

14、,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词“者”来煞尾。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找到。者:复指“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BACK),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起来就非常别扭。,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15、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BACK),(BACK),思考与练习 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3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8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9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论积贮疏),10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1、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12、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13、何为久读此?(张中丞传后叙) 14、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1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