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132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六期)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六期)重点课题 互动式有效教学与学生能互动式有效教学与学生能 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结 题题 报报 告告 方钧鹤方钧鹤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扬州中学 20092009 年年 6 6 月月 2 2 日日 2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是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 题之一,然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教学内容繁重、应试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能力 差异大,以及班级学生人数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单向性 方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主体意识?进而真

2、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新课程深入推进 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研究以“师生、生生”交往关系为切入点,以培养互动参与学习方 式为重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研究:互动教学在我国的进展二、文献研究:互动教学在我国的进展 课题组通过查询中国图书期刊网,对 20 年来有关互动教学的研究进行分析,得出以 下结论: (一)从总体上看,互动教育在国内受到重视的时间以 2000 年为界,在此之前只有 极少数的理论介绍,在此之后的研究迅速扩展,并进入学科实践层面。程晓樵; 吴康宁; 吴永军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 (教育评论,1994/02)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 活动体系,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

3、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我 们将这些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称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是 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对于课堂气氛、课堂中反馈以及学 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李德显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是发生在 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环境之中的,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当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 做出某种反应的同时,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同伴群体之中,受着同伴群体的共同 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除了与教师交往之外,还有学生 之间的互动交往。 (李德显,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互动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5) 。

4、 (二)从理论基础方面看,有两本书对相关理论的阐释比较清晰。刘家访主编新 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互动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年) 。新加坡 Thomas S.C. Farrell 著,余艳译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后文 中的很多理论都源于或参考这两本书。 最新的研究包括:杨燕燕基于批判的课堂互动观 (全球教育展望2009 年第 4 期) ,指出“单向度的“课堂是使人“异化“的课堂。它遵循科学主义的教学范式,其程序性 倾向来自于传统现代科学方法的程序性和科学思维的确定性,来自于启蒙理性的“悲剧“。 因此,需要走出“单向度的“课堂,实现课堂中的互动,以

5、应对不确定性,并实现“沟通理性“和“ 解放兴趣“。互动课堂的实质在于开放、体验和意义。韩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课堂互动 (当代教师教育2008 年 02 期)本文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 生互动环节所隐含的社会性别问题,分析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文章提出从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监控等方面加强教师的社会性 别平等意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韩琴; 周宗奎; 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 教学启示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年第 6 期)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 要的人际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

6、促进性 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深入了解课堂互动的 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创设平等的互动环境、提高课堂互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戴丽丽; 代纪燕; 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论新课程视阈下的课堂互动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 年 11 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重在师生互动,从传统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转向新 学习理念影响下的课堂互动模式互惠教学模式和集体讨论模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有 效途径之一。与之相应,在新的课堂互动模式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三)从概念界定和学术价值看,即什么是互动式教学?互动教学有何价值?等方 3 面有以下研究:

7、邢秀凤认为: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在互动中,师生双方都处于 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互动 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方式。教师在互动活动中,要做有心人,要转 换和优化知识结构,要坚持平等性、激励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等原则。 (互动:课堂创 新教学的基础 , 中国教育学刊2001/03) 。 李德显认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实践中往往是不被重视的 ,但它却是制约教育 成效的关键因素。学生互动行为具有一贯性、调适性的特点 ,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社 会化进程 ,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抱负和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学生互动效果的 因素主要包括

8、性别、体形、性格、空间距离等(学生互动分析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02) 。 袁维新认为:在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互动行为,师生互动行为是其中最重要、最 常见的一种。由于师生互动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 响,因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研究者日益重视对师生互动的研究。本文仅就教学过程 中师生互动的实质、类型、以及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和教学策略问题作点探讨。一、师 生互动的实质内涵所谓师生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指师生之间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 对师生互动实质内涵的把握上,还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动态的反 映。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人际

9、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 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于将师生互动当作动态的关系状态 和交往过程,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师生互动的结果和静态关系的体现,师生互动就是教学过 程中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1) 。 滕秀芹认为:师生互动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之后发展迅速。这主要是因为二战后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失败,人们 从关心形式均等转向实质均等,从研究学校外部的各种制度转向学校内部的各种过程, 师生互动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10、。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在师生之 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于研究师生交往具有重要的价值。课堂师生互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课堂师生互动这一领域的发 展中,欧美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 曲阜师范 大学 ,2003) 。 刘晓明、周楚、黄丽娜从共同学习的视角对互动学习进行了探讨:共同学习是近 20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包含六个基本要素: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混 合编组、教授合作技巧、检查小组交互行为和多能力任务,主要

11、方法是小组协作教学。共 同学习既考虑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更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充分看到了学生在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共同学习:促进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 外国教育研 究2003/10) 。 谢香云认为:“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复合互动观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完整心理活 动为基础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来改革教学方法(师生 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 教育评论2004/01) 王伟伟、杨秀丽认为:互动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包括知识、情 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

12、互动,其本质是强调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共享课堂。做好课前 互动准备工作、课中的互动实践工作、课后的互动后绪工作是构建互动式教学新理念的 重要途径。 (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 , 辽宁教育研究 ,2005/04) 。 陈丽萍认为: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实践过 4 程中,不少教师在努力按照这样的理念去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课堂教学互动效 应的概念,并分析了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涵、层次及其演变,旨在引导教师将关注点放到 课堂教学的实际效应上来,并以此为标的来运作自己的课堂教学互动过程,更好实现教育目 的。 (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涵、层次与演变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

13、005/06) 沈春花认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从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入 手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教与学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 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共享、共进。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互教 互学、学生相互分享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本文阐述如何通过在课堂建立“学习共 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教学 设计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 (四)从具体策略看,有以下研究:亢晓梅介绍了国外的方法,即国内外学者从多 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国外学者艾雪黎运

14、用社会学 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 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 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两组类型;第一组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第二组 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师生 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模型;正向互动型和反向互动型(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 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查有梁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交流互动”教 学

15、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环 境,双双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建构。教学过程是多样的、开放的、非确定的、自组织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认识起源于活动” “认识的基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 “教是为了达 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发展” 。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是“交流互 动”教学模式提出的科学根据(“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 课程.教材.教法 2001/04) 。 李维安认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可做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情绪互动、思维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

16、研究与实践 ,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01) 曹志霞认为:互动式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学生参 与教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力求探索互动式课 堂教学的新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 提高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策略分析 ,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12) 。 姜杰提出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他认为:他所在的学校文化基 础课分层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之后,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分层,使学习基础和水平相 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里上课,使大部分学生能开始正常的学习,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创造了条件;互动,既弥补了分层不准带来的教学问题,又给了学生较之以往有更多的选择 权,使教与学更加主动了。但是,随之而来新问题迫使我们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并不断完 善。因而,与之相配套的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