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古今演变略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012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5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柳古今演变略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古今演变略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古今演变略考(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杨、柳古今演变略考杨、柳古今演变略考陈刚陈刚摘要摘要:杨、柳是两种较早进入文学领域的植物,但在岁月的长河中, “杨”逐渐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使今人在面对古人的诗文 时常常发生困惑,甚至发生不少以今律古的误解。本文从历代文 学作品中摘取各种关于杨、柳的资料,同时融合各个时代的训诂 学材料,抽丝剥茧,大致理清了“杨”与“柳”的历史演变脉络, 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三处因对“杨”与“柳”演变历史不清而 造成的误解。关键词关键词:柳 杨 杨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了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章质夫杨花词 。通观 二文的注释,文中并未对“杨花”一词作出解释,但从全文来

2、看, 无疑“杨花”应该理解为“柳絮” 。我想起我以前学过的初中旧 教材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 点。而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 “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 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 ” “杨树,落 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 ”看来古代的“杨树” 与今天的“杨树”的之间的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今天的 莘莘学子在理解这两首宋代的词更容易,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 诂著作及其他与“杨” 、 “柳”有关的作品、辞书。 杨树与柳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两种树木,但在它们 身上同样也沉积着中

3、华文明的厚重底蕴。翻开历代汗牛充栋的文 化典籍,一些关于杨、柳的文章诗句会不禁地跳入视线,是那么 清新又是那样令人困惑。因为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去解释这些古人 留下的文化遗产,很显然是讲不通的。试看下文我随手摘录的诗 句。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今注:杨圆叶弱带,一曰高飞,一名独摇。 庄子:俄而柳生其左肘。 齐书:建武末,青溪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门外杨树。隋书:周初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2外甥” 。 春秋后语:魏哀王以田需为相,惠子谓需曰:“子善事 左右,今天树杨,横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 ,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 世说新语:蒲柳之质,望秋先陨;

4、松柏之质,隆冬转茂。以上诸条,均摘自宋人吴淑编撰的事类赋注一书中关于 “柳”这一词条的历代诗文记载。1从中不难看出文中出现的 “杨”其实就是“柳” 。那我就可以推断,在古代,至少在宋代 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 因为在今天已没有人会把杨树当作柳树,而是认为杨树与柳树是 两种根本不同的植物。例如我学过的初中旧教材有茅盾的白杨 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点。我国目前发行量 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 “柳树,落叶乔木, 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 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 ”2“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 大叶杨、小

5、叶杨等多种。 ”3但是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历代咏杨柳诗中重复出现的“杨花” 、 “垂杨”等词 语。例如在王维的诗中,就出现不少这样的诗句“杨花惹暮春” 、 “杨花轻易飞” 、 “复有垂杨拂酒杯” ,还有李商隐隋宫诗: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 穷树,惟有垂杨系画船” 。南宋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 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如果我的假设,即在古代,至少在宋 代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成立的话,那么,文中的 “杨花”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柳絮”了, “垂杨”也就可以 理解为“垂柳”了。 但光有大胆的假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小心地求证,证

6、明我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诂著作及其他与“杨” 、 “柳”有关的作品、辞书。 成书于汉代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 字的形、音、义的巨著。一般来说,被解释的字见于说文解字 就可以认为是已识字。 说文是这样解释的:“柳,小杨也。 ” “杨,木也。 ” “柽,河柳也。 ”4 作为我国训诂学筚路蓝缕之作的尔雅是这样解释的: “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5 晋代郭璞的著作尔雅注说:“杨,可以为箭, 左传谓 之董泽之蒲。 ”6“河柳谓之河旁赤茎小杨也。 ”7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3以来有不少学者加以注释。唐代陆德明探究诸本,搜访异同,

7、编 成 经典释文一书,其中就有尔雅二卷,但在文中“杨” 依旧作“蒲柳”解,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宋代陈彭年等人重新修订了广韵 ,撰钜宋广韵一书说: “杨,赤茎柳。 ”8 宋代刑昺作尔雅注疏说:“杨,一名蒲柳,生泽中,可 以为箭材。 ”9 宋人陆佃著埤雅说:“柳柔脆易生与杨同类,从横倒植 之皆生。 ”10 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说:“古诗南杨北柳分为二,其合 称为杨柳兼杨与柳言之,非杨即柳,柳即杨,一物异名也。 ”11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他在 文中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 ”12 清代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说:“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 ”13 清代另一

8、训诂大家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注释最为详尽。 “杨与柳别,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 而韧,散文则杨柳亦通称耳。 ”14 “尔雅云:杨,蒲柳。 今曰水杨、青杨。 ” 15“按杨叶扬起,柳叶下垂,夏小正,正月柳稊,三月萎,杨截然。 ”16 编于 1908 年的辞海是这样解释“杨”与“柳”的。 “柳, 木名。枝条柔韧,叶狭长,常与柳合称。 ”17 “杨,木名。与柳 同科异属,惟枝上挺,其实亦成白絮飞,但古诗中杨柳常通用的, 如垂柳亦称垂杨。 ”18 编于 1915 年的中华大字典是这样解释的。 “杨木有数种。 水杨,一名青杨, 尔雅谓之蒲柳。有青皮白皮二类。叶圆阔 而尖。枝短劲,可

9、充箭材,花与柳同。白杨木高大叶圆似梨而且 大有尖。青杨有锯齿,叶可以救荒。老叶可以作酒曲。材细白而 坚。 ”19 通过对上文的材料分析,一条关于“杨”和“柳”的历史演 变脉络就逐步清晰起来了。基本上就可以证实我的假设是正确的。 至少在南宋以前,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杨”是被作为“柳”的一 种来解释的, “杨花”指的就是“柳絮” , “垂杨”就是指“垂柳” 是可以确定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假设的正确性。我找到了另一条新的线 索,从诗经入手。 诗经是产生于我国周代的一部古老的 诗歌总集,也是两千多年来备受推重的儒家经典之一,流传极广,4影响深远。诗歌大量地涉及大自然中的草木、鸟兽、虫鱼等。历 代都有

10、许多文人对其作注释,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毛亨的毛诗故 训传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朱熹的诗集传,我引用其中 的三条注解。 诗集传:“杨,柳之扬起者。 ”20毛诗故训传 :“柳,柔脆之木。 ” 诗集传:“柳,杨之下垂者。 ”21朱熹 是南宋时期的儒学大家,故根据他的诗集传也可以有力地证 明在南宋以前, “杨”依然作为柳树的一种来解释,并不是我们 今天所认为的杨树。 在上文我引用历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历代训诂著作及历代 诗经注解三个方面有力地证明了我的观点。接下来推测一下 “杨”大致是在何时完成了它的词义转移的。元明两代是训诂学 衰弱时期。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对汉文化大力压制,在其统治的 90 年间基本无

11、有名的训诂著作,这样就很难考证“杨”“柳”在 元代的变化。但到了明代,实践科学家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 本草纲目已提出了异议,他从两种树的不同特性对两种树作 了初步的区分。(参见注释)至清代训诂学走到了鼎盛,他们 对“杨”“柳”的古今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特别是朱骏声, 他从两种树的枝、叶、茎、皮入手作了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到了清代“杨”与“柳”其实已经是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树。从 清以后的辞海、中华大字典来看“杨”与“柳”都是作 为两种不同的树被解释的。这样,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杨”“柳” 的词义演变大致开始于元明,完成于清代。对于元代以前的文学 作品中出现的“杨”,基本上都可以作为“柳”的

12、一种来理解。 这一结论有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减少一些困惑。 在像考古工作者那样把“杨”与“柳”小心翼翼地清理出来, 挖掘出这两个字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后,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料, 来整治当代人由于缺乏对“杨”和“柳”历史演变的了解而产生 的几种以古律今的毛病。 误解一:师为公在他的趣味语文一书中这样写道:“翰 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大喜,诏民间, 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 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载 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醒世恒言及隋唐演 义演绎了以上杨柳之事。因此杨柳又专指垂柳,杨为 姓字。”22

13、 隋炀帝杨广给垂柳赐姓,本属无稽,不过出于传奇也就不足 为怪了。但是把传奇拿来当作事实,并且用来证明“杨柳”这一 名称的起源,那就犯了常识性错误了。因为至少在三千多年前的5诗经中就有人在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先秦著作 山海经中有“平丘山有杨柳”。23南齐书中有“王敬则 当使魏,于此馆种杨柳”。24可见,“杨柳”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在隋朝以前早已有之。根据上文已掌握的资料可以知道,早在上 古时期“杨”就是一种“柳”,“柳”就是“杨”,所以这两个 词很自然就可以组成了同义合成词“杨柳”,这在古汉语语法中 是很常见的,例如“膏腴”、“蒲柳”、“柽柳”等,硬是不顾 “杨”和“柳”的固有演变历史而

14、想当然地造出一个“杨柳”是 很容易发生误解的。 误解二:新民晚报2000 年 4 月 22 日吾三省先生春风 杨柳万千条短文,至少有两处错误,现在全文引用。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杨柳硬而扬起, 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短短的 二十六个字,从植物的形态,从文字的音义关系,准确地说明了 杨和柳的异同。 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杨和柳是同科而不同属的两种树木, 它们之间大致有这样几点分别:第一,杨树一般都很高大,柳树 比较矮小一些。第二,柳树栽培很广,水边习见,杨树比较不耐 水湿。更重要的是第三,杨树的枝条挺拔上扬,叶片宽阔,柳树 的枝条纤柔下垂,叶片细长;旧时

15、文人常以“柳腰”形容女子的 腰姿,取义于纤柔,又以“柳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取义于细长。 杨和柳本是两种树木,但在古代诗文中,“杨”“柳”两字却经 常混用,尤以用“杨 ”代“柳”的情况为多(这与“杨”字平 声,“柳”字上声有一定关系),且举两个例子: 诗经秦风:“阪有桑,隰有杨。”隰是低洼地,生 长的应当是柳而不是杨。 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枝叶下垂的只能是柳而不是杨。“杨柳”并列,可 以作为杨和柳的合称,但通常专指柳,如:“杨柳依依”,如 “春风杨柳万千条”。 再要说一说柳花和柳絮。柳花为淡黄色,花褪结果,果实成 熟后裂开,种子带有一簇白色丝状长毛,随

16、风飘散,落地后集为 一团,称为柳絮或柳绵。古人不加细察,往往花絮不分,如虞信 所说“二月杨花满路飞”,李白说“杨花落尽子规啼”,两句都 错把絮当作了花,无怪乎后来东坡先生也对此感到有些迷惑莫辨, 只好说“似花还似非花”了。 吾三省先生的错误,第一是认为“杨”与“柳”本是两种树 木,批评古籍用“杨”、“垂杨”作“柳”是错用。但根据“杨”6“柳”的古今演变情况来看,南宋以前,“杨”本就是“柳”的 一种,“杨”“柳”是不分的,两者就是同一种树。吾三省先生 还认为“隰是低洼地,生长的应当是柳而不是杨”。但他如果知 道在上古“杨”作“蒲柳”解释的话,就不会犯这样的以今律古 的错误了。而老残游记写于清末,“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