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715252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神经系统-pp85幻灯片(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普通生物学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13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 13 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2,普通生物学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13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稳态的实现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不可缺少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决定性的。 神经调节的方式 直接:调控各器官系统活动; 间接:调控内分泌系统活动 调节机体活动;,3,普通生物学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13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特点与体液调节相比 更迅速、更准确; 变化快; 作用时间短;,4,13.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3.2 神经系统的结构;13.3 神经系统的功能;13.4 人脑,5,13.1 神经元

2、的结构和功能13.1.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13.1.2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13.1.3 神经元的静息跨膜电位与动作电位;13.1.4 突触的信号传递,6,13.1.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人的神经系统:极复杂几百亿 千亿个神经元,更多胶质细胞(支持细胞)细胞间联系复杂; 神经元的结构:3 部分胞体、树突、轴突;,7,8, 树突: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突触后电流 传导 胞体; 胞体:整合信息 神经冲动; 轴突:传导神经冲动 末梢;,9,13.1.2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 刺激 坐骨神经 负电位(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沿神

3、经传导 肌肉收缩,10,13.1.3 神经元的静息跨膜电位、动作电位1. 静息跨膜电位 静息状态:无神经冲动传播时; 静息电位:外 内(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极化膜;,11,12, 静息电位的产生:两个差异 两个差异的存在 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差异 膜外:钠离子浓度大; 膜内:钾离子浓度大; 膜的通透性差异 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 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13, 两个差异 离子膜内、外的流动 膜外带正电; 膜内钾离子 膜外 膜外钠离子不能进入膜内; 膜内负离子也不能扩散出去; 当电排斥力 = 化学扩散力时离子流动 动态平衡; 结果: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14,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定

4、义刺激膜某部位 膜电位变化 负电位形成 恢复,短暂的全过程;,15,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去极化: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破坏 膜电位 0; 反极化:膜电位 0 内正、外负; 复极化:膜电位内正、外负 0 外正、内负;,16,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反极化刺激 Na+ 通道开放 Na+ 涌入(正反馈) 膜电位 0,去极化 膜电位进一步 内正外负,反极化,-,17, 复极化 Na+ 通道重新关闭; K+ 通道开放 K+涌出 膜电位 恢复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18, 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的产生受刺激部位:内正外负,反极化;邻近部位:外正内负,极化;二者间 局部电流,19, 局部电流 邻近部

5、位去极化 邻近部位新的动作电位;,20, 不断以局部电流为前导,动作电位传播 神经末梢。,21,13.1.4 突触的信号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末梢;如何传递 肌肉 肌肉收缩? 突触的构造神经肌肉接点,即:神经末梢、肌肉的接触处;,22, 突触前膜神经末梢的细胞膜; 突触后膜肌膜; 突触间隙;,23,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冲动 末梢 突触小泡 前膜 乙酰胆碱(递质) 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 后膜去极化 动作电位 肌纤维内传播 肌肉收缩;,24, 化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末梢 化学物质(递质) 信号传递 突触 肌肉; 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25,26, 递质的

6、类型 不同神经元 不同的递质; 递质:两类,作用不同 兴奋性递质 后膜去极化 动作电位(兴奋) 抑制性递质 后膜极化加强 超极化(被抑制),27, 神经元类型:两类 兴奋性神经元 递质 后一个神经元 神经冲动; 抑制性神经元 递质 后一个神经元 超极化(抑制),28, 神经元的整合作用 神经元 复杂的网络; 几个突触 1个神经元 整合 去极化或超级化; 全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决定 神经元能否形成、发放冲动;,29,13.2 神经系统的结构13.2.1 神经系统的演变(自学为主)13.2.2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自学为主)13.2.3 人的神经系统,30,13.2.1 神经系统的演变几个重要

7、阶段,自学为主 神经网; 神经节的出现; 链状神经系统; 脑的出现;,31,13.2.2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自学为主 1. 脑在神经系统中的地位低等动物 高等动物:脑未居主导地位 主导功能不突出 主导地位。,32,2. 脊椎动物脑的进化趋势:自学 小脑:逐渐发展 发达; 大脑:更发达 进化的主流; 中脑:变化不大 相对体积、重要性 3. 脊椎动物大脑的进化:自学,33,34,13.2.3 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发出,成对的 脑神经; 脊神经;,35, 周围神经系统的类型:依据功能 传入(感觉)神经; 传出(运动)神经 ; 躯体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

8、内脏神经系统:支配内脏;根据形态、功能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36,1. 脊髓;2. 脑;3. 脑神经;4. 脊神经,37,1. 脊髓:白质、灰质 白质:外 神经纤维上下纵行, 中央管上通脑室,脑脊液;,38, 灰质:内,H 形,胞体、树突; 前角 前根(运动神经纤维) 后角 后根(感觉神经纤维) 侧角(胸、腰) 前根,内脏神经,39,2. 脑:6 部分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脑干背面小脑、大脑。,40,(1) 脑干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 神经束: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 网状结构:脑干深处神经纤维:大量,网状;神经元:少量,散布; 重要生命活动中枢:心博、血压、呼吸、吞咽、咳嗽、喷

9、嚏、呕吐等,41,(2)小脑 位置: 脑干(延脑、脑桥)背面; 灰质:表面,皮层; 白质:内部,髓质;灰质核团(神经元胞体),42,(3) 大脑 两半球; 灰质:表面,皮层; 白质:内部,髓质;灰质核团(基底神经节) 沟、回 皮层面积 胼胝体:神经纤维,连接两半球,43,3脑神经:人 12 对,3 类 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 传出(运动)神经纤维; 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元 传入(感觉)神经纤维; 混合神经;,44,45,4脊神经:人31对,46, 脊髓 前、后根 汇合 椎间孔 脊神经; 混合神经感觉 + 运动神经纤维;,脊神经,47, 前根运动神经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 脊神经 骨骼

10、肌收缩;,脊神经,48,(脊髓侧角)交感、副交感神经元 轴突 前根 脊神经 内脏神经(交感、副交感) 内脏肌收缩、腺体分泌;,脊神经,49, 后根 感觉神经纤维; 脊髓后角 后根 感觉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后根 脊神经 体各处 感受刺激;,脊神经,50,13.3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3.3.1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13.3.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3.3.3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1,13.3.1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反射 定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52, 性质 先天性:生来就有; 神经系统最基本活动形式每个内脏、骨骼肌都

11、有反射活动; 适应性意义:利于生存、繁衍;,53, 反射弧: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中进行的 定义:从接受刺激 发生反应,神经传导的全部途径; 组成 5 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任一环节受损,反射活动不能实现,54,55, 条件反射 基础:先天的、生来已有的; 形成: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 适应性意义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的变化。,56,13.3.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二元反射弧最简单反射弧 人体唯一的二元反射弧膝反射,运动神经元,57, 刺激 冲动 感觉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内) 股四头肌 收缩 小腿上踢。,58,2. 3 个神

12、经元组成的反射弧 屈反射:损伤性刺激 足 冲动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脊髓后角中间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 屈肌收缩, 中间神经元,59, 交互神经支配:冲动 同侧颉颃肌 相反、协同活动;如前屈反射中: 冲动 屈肌收缩; 冲动 脊髓中间神经元 侧支 抑制性神经元 同侧伸肌舒张,60, 双重交互神经支配:两侧协同活动;自学:当刺激足够强时,另侧小腿如何协同活动 伸反射。,中间神经元,61,3. 高级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小脑:脑的第二大部分 维持身体平衡; 调整躯体各部分的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大脑皮层:控制随意运动中央前回:最重要的运动区,62,

13、13.3.3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2.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3. 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63,1.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 特点:不同于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纤维 直达效应器(骨骼肌),64, 内脏神经系统(节前)神经元 传出纤维 (节前纤维) 节后神经元 节后纤维 效应器(内脏、腺体),65, 类型:依据功能、节前神经元位置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胸腰部脊髓侧角) 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节(脊椎两侧的交感神经干上),66, 副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脑部、骶部脊髓; 副交感神经节效应器附近、壁内。,67,2.

14、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1)双重神经支配 每个器官均由 2 套神经共同控制交感、副交感; 颉颃性:两者作用相反 交感(副交感) 心搏() 交感(副) 胃肠蠕动(),68,(2)紧张性发放状态2 套神经元 不停发放冲动;(3)共同决定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紧张:交感神经功能占优势 保证生理需要; 安静:副交感神经功能占优势 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贮存;,69,3. 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各级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内脏活动(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部位) 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中枢排尿、排便、出汗、血管收缩等; 受控于高级中枢神经。,70, 脑干:“活命中枢”许多重要的内脏活动反射中枢心血管运动、呼吸、呕吐、吞咽 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调节:体温、饮水、排尿、摄食;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体系统间接影响内脏活动(第 12 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