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15167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启示 袁海波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2004年9月,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试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本文限指图书、期刊、会议录等)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条件。为了适应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国家有限的经费投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盘活整合国内主要科技信息机构的存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文献信息保障,1998年起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部委,进行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试点。,中心的成立,经过两年的实践,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取得了有益进展,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建共享,科技部联合国家经贸委、

2、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报告,经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科技部联合四部委,于2000年6月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心的成员单位,中心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学科领域复盖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等四大领域。,中心的性质,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科技信息机构。中心不另设新的资源收藏与服务部门,只设办事机构,负责共建共享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中心的成员单位均

3、保持各自的独立法人地位和隶属关系。在工作上,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服从中心共建共享的统一要求与安排,中心不介入各成员单位独立开展的各项工作。所以,中心在机构上是虚拟的,但在资源共建共享业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是现实的。,中心的宗旨,中心章程为中心规定的宗旨是:“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面向全国进行文献信息服务,为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文献应用中的示范区;同世界各国科技图书馆交流

4、的窗口;与国内其他图书馆文献系统联合的枢纽;全国科技文献资源体系的龙头;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中心的管理体制,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中心的领导决策机构。理事会的19名理事由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7名),图书情报专家,中心部分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科技部、财政部主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中心主任由理事会聘任考核,对理事会负责,主持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心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由主任聘任。科技部牵头代表有关部委对中心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中心的业务咨询机制,中心分别成立了“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专家委员会”,对中心的文献资源采集、计算机网络系统

5、建设、软件的开发等主要业务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评议咨询,作为中心决策的基础。,中心的资源建设模式,中心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根据这一原则,工作运行的具体模式是: 中心负责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计划的制订和文献采集的统筹协调,避免重复,采集计划经中心核定后,由各成员单位按其专业分工实施采购和收藏。,中心的数据加工与服务模式,中心负责制订统一的数据加工的标准、规范、格式,各成员馆据此加工、转换数据,中心的网管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中心网络服务系统,面向全国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原文提供服务由各成员馆承担。 这一模式可以

6、概括为:统筹协调,分布采购;统一标准,分布加工;统一规范,分布服务。,工作成效,1、科技文献资源有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 在外文科技文献的采购上,由于中心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克服了以往各自为政、重复订购的现象,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外文文献的订购品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中心成员单位订购科技外文期刊达到15000种,是96年的4.3倍,约占国内订购品种数的2/3;科技外文会议录等5000种,约占国内订购品种数的60%;电子出版物250种,其中:光盘170种,网络版外文期刊80种。,工作成效,2、网上数字资源迅速增长 网上数字资源是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的基础。中心要求各成员单位在

7、外文期刊到馆3个工作日内期刊目次扫描上传上网,文摘数据20天内加工上传上网。2000年12月26日中心网络服务系统开通时的数据量为170万条,至2003年12月底,已增加到2700多万条,有39个数据库。其中主要有:外文期刊二次文献数据为570万条,外文会议录200万条,外文科技报告70万条,中文期刊600万条(科技期刊基本齐全),中文会议录46万条,中文学位论文50万条,期刊题录数据1200多万条。,工作成效,3、建成了千兆城域网 中心建成的网络服务系统,是一个连接7个成员单位的1000M bps的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为110M bps,使物理上分离的7个单位成为基于网络环境的现实的数字资源

8、服务体系。为了方便用户,中心的网络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教育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以及总装备部情报所实现了100M bps的光纤互联。,工作成效,4、文献信息服务成效显著 中心的网络服务系统,目前有文献检索与全文提供、期刊分类目次浏览、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网络版全文数据库、文献题录数据库检索、专题信息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网络资源导航、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等服务项目。该系统面向全国因特网用户服务,二次文献免费检索,全文提供收取适量成本。,工作成效,这种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的新模式,受到用户的欢迎,服务成效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网上访问检索文献,2003年

9、已达1600多万人次;网上全文请求、提供,每月上万件。网上揭示报道的外文期刊99.58被检索利用,近50被全文请求。,工作成效,5、中心的服务受到科技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中心坚持“用户为本,诚信服务”的服务宗旨,为科技界提供资源丰富、方便快捷、诚信周到的服务。全国各界用户(包括一些两院院士)对中心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科技界赞誉“财政部、科技部为整个科技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工作成效,例如:由美国归国到青海医学院工作的医学博士格日力,回国后急需得到医学专业信息方面的帮助,但西北地区外文文献很少。当他得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网络服务系统后,马上进行了注册,索取所需文献。他

10、说:NSTL的服务使他在西北可以象在美国一样方便地开展工作和进行研究,解除了他归国前心中最大的疑虑。,工作成效,又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位高级工程师在一次座谈会上动情地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NSTL网络服务系统,一经使用,如同找到了一座金矿(意为找到了丰富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滨士领导的课题组表示:过去搞科研查文献需要花2个多小时,到市区的图书馆,现在有了NSTL网络服务系统,一上网即可查到并请求所需的文献,该系统确实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实用方便的有效工具;,工作成效,再如:黑龙江省光电技术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攻关、863及国防基金项目,在通过N

11、STL的服务得到所需的大量文献后,申家镜所长来信表达了深情的谢意:近几年,我们有若干科研项目在省、国家获奖,应该说这些功劳也有你们的一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胡壮麒在收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后来信表示:你们提供的资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很大帮助,谢谢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几点启示,1、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是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 中心是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机构,其职责是组织推进各成员单位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机构虚拟与工作现实相结合的体制,符合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潮流。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科技部代表6部委对中心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这种管理

12、体制打破了目前我国各系统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淡化了行政隶属色彩,推进了隶属于不同系统的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开拓了一种资源共建共享的全新管理模式。,几点启示,中心的组建是科技部对我国科技信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尝试与实践,也是科技部主管业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抓宏观政策和科技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试点。 实践证明,这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是成功的,它是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因素,从而为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部分省(市)的科技管理部门正在参照中心的模式,推进当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几点启示,2、共建共享的机制,

13、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各国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成立顺应了这一潮流。中心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统筹规划,协调采购,进行资源建设,克服了以往各自为政,重复订购的弊端,经过短短的四年时间,外文文献就增长了3.5倍,有力地推进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国家投资的使用效益。,几点启示,利用增量经费盘活整合各成员单位的存量信息资源,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建立了20多个数据库,数据量达1200多万条(开通时的7倍),通过网络向全国提供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服

14、务工作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以2002年为例,7个成员单位全年到馆读者为38万人次,而全年通过NSTL网络服务系统上网检索访问的达1200万人次,目前每月已达250万人次。,几点启示,3、国家增量经费的支持,是中心共建共享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心成立后,各成员单位隶属关系得到的存量经费,财政部、科技部明确予以保证。同时,两部委设立了“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亦称增量),按照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用于中心统筹计划增量文献资源的采购、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与服务等,经费的使用与任务、绩效挂钩。财政部、科技部高瞻远瞩,根据中心公益性的特点和文献信息资源必须持续订购

15、,逐年增加的特点,今年专项经费已从中心建立时的1亿元增加到1.6亿元,这是确保中心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几点启示,4、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中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心虽是一个虚拟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却担负着组织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政府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中心成立时,科技部等部委首先制订了“中心理事会章程”、“中心章程”,明确了中心机构的性质、宗旨、服务、发展目标、理事会的职责、主任的职责以及议事、审批程序等,此后又会同财政部,制订了“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这些都是中心开展工作的基本法规依据。,几点启示,中心成立后,依据

16、“章程”,结合实际,在文献采集、经费管理、数据加工、网络建设与服务,以及专家委员会工作等方面,先后制订了十多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中心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中心按照“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高效”的原则运行,保证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几点启示,中心四年多的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它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开放、联合、共享”的运行机制,受到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探索了可行的路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