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5059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3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_2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_2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_2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_4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_4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_5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_5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_6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_8“意象”的把握_11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_14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_14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_16课时要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_16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_20第六课时第六课时 _20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_20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2、第七课时第七课时 _22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_22诗文典故_22第八课时第八课时 _25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_25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_28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_30第九课时第九课时 _34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_34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_37第十课时第十课时 _38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_38附录附录 _40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_40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_43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_4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通过适量

3、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 力。力。 2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1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 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 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题,而

4、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 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 9 9 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 3 3 课时,综合检课时,综合检 测讲练测讲练 2 2 课时课时,共约十四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要点: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

5、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 2002 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 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 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 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

6、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 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三鉴赏 一评价一评价” ,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 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 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 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 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古代

7、诗歌鉴赏教案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 典型考题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 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 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 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 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

8、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 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 神品格。【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 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 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

9、个客体 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 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 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 ,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 以此为“中心论点” ,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 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 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 “思想意识” “性格特征”等方

10、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 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众鸟鸟高高飞飞尽,孤云独去尽,孤云独去闲闲。相看两不。相看两不厌厌,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 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 展示了他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

11、 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 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 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 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 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 象。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然后 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缺第一方面,扣 2 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 3 分; 不能围绕中心写,扣 3 分。 误例:误例: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 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 “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