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4150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下陈氏出义门天下陈氏出义门-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方案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学生姓名辅导教师教师姓名江州义门陈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笔蕴含着无比深厚爱国主义精 髓的宝贵遗产,进一步发掘、弘扬江州义门陈文化,无论是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角 度还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考量,都是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陈姓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 7000 余万,其中义门派系繁衍的人口, 约有数千万之众。今天,义门陈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千年,但它所创下的灿烂的文化却留给 了我们。 一、研究目的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江州义门陈家的调查,进一步发掘江州

2、义门陈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 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思路二、基本思路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义门陈文化中博大的“和谐齐家” 、 “忠义爱 国” 、 “孝感天下”的文化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三、研究人员 学生:德安一中学生科技活动小组老师:李小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1、前期准备。查阅有关江州义门陈文化的书籍、网络,收集有关义门陈的历史、文化 资料,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江州义门陈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实地考察。实地深入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调查了解义门陈的历史、文化, 取景拍照。感受和体会江州义门陈的精

3、髓和文化内涵。 3、采访讨论。分别向义门陈工作人员及百姓进行专题采访和座谈,了解江州义门陈文 化的传播以及推动江州义门陈文化的生成、促进收集江州义门陈文化对社会进步作用的理 解,收集义门陈文化民间小故事。 4、文献分析。尽可能收集有关研究江州义门陈文化的文献资料,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前 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找出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空白点和 创新点。以“空白点”和“创新点”为中心,逐步对所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挖掘与整合。 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弘扬江州义门陈文化。 四、研究结果四、研究结果 1、江州义门陈文化概述、江州义门陈文化概述 “江州义门” ,位于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

4、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 常乐里” 。唐开元十九年(731),其始祖陈旺开基建庄,至宋嘉祐七年奉旨分庄,合族同居 332 年,创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迹。 德法兼治,兴家之本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慎重追远,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陈胡公妫满是陈姓得姓 始祖。随着历史的变迁,陈国、南陈朝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陈姓后裔大多散居大江南北 膏腴之地,生息繁衍。胡公第六十二代孙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 购田置产,建庄义门。从此,义门陈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读,孝义传家;创造 了十五代同炊,合族三千九百余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 宋史陈兢传中写道“昉家 十三世同居,

5、长幼七百余口(天福年间的人口数),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 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 昉,即陈昉,江州司户陈衮之子,陈崇孙,官至试奉礼郎,主家政三十五年,家业旺盛。 其时创下的“百犬同槽” ,堪称千古一绝,1996 年被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族为什么能够长期义居,久聚不散?其中最根本点是忠孝文化,这是稳定内部 的决定因素。 “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 ,陈氏族人“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 固之,诗书以文之” (徐锴陈氏书堂记 ) 。于是创立学堂,教化子孙。这是陈氏家族初治 家方略中的基本理念,也是坚持陶冶族

6、人道德情操的必由途径。其目的是使家族每一个成 员都能“大小知教,内外如一” ,做到上下尊卑有序,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的繁荣。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家族人口的快速增长,单一靠“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 欲隆风教之原,必从孝悌始”的儒教伦理来维系家族内部团结是不够的,还必须辅治于法。 于是唐大顺元年(890) ,具有卓识远见的义门家长陈崇“恐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 无敦睦之方。 ”遂立家法三十三条,其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 ,以约束和规范 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生 活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保障了

7、家族所有成员在经济上 的“均等” 、 “和同” ,以达到“人无间言而守义范”的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陈氏家族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制定家法,依法治家, 它充分显示义门陈氏祖先的智慧和才能。从此,义门陈家在其宗族人伦基础上实施“德法 兼治、恩威并施”的治家方略。 “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三百口而义门立” 。到宋太宗至道初(995),已是“宗 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阖)门之内,肃于公府”(宋史陈兢传)。到北宋 中叶,义门陈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罕见的、富有特色的封建大家族。这个大家族简 直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具有和国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形成家国一体的社

8、会模式。 然而,义门陈氏何以要创立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其中因由一时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必 须肯定:即陈氏族人有施展才能的思想抱负!众所周知,陈姓人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 曾多次大起大落,几经磨炼,具备了一定的齐家治国的才能;况且义门建庄离南陈朝覆灭 仅隔 142 年,在这里不能说没有怀念旧国的影子,或许是继承他们先人的天赋,即便已是 乡野村民,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长期义聚,越聚越多,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如这 里“民俗朴实、服饰古野” 、 “近于淳古”(九江旧府志地理风俗 、 宋史陈兢传);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尔诈我虞和形形色色的欺蒙坑骗;这里人无贵贱,一律平 等,有衣同穿,有饭同吃

9、,同甘共苦;这里是“天民合一” ,人的一生全由家族包下来,无 须个人操心,日出而作、日没而歇;这里曾经一度形成“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 章”的欣欣向荣局面。显然,它十分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不过,按当时的条件, 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要被分析。然而,它却为我国封建社会个体农民树立 了一个理想的生活榜样,也是人类进步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一种表现形式,对当时及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义门陈文化的核心是忠孝节义, “孝”是放在首位的。它植根于中国封建王道文化的土 壤中,宣扬的是“忠君爱国、奉公守法”的王道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它受到封建大小统治者的青睐与保护。这是家族发展的外部

10、条件,所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华夏氏族 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2、和谐齐家、和谐齐家 21陈 氏 家 训 一、热爱祖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身之荣辱,一家之安危,系于国家之盛衰。 国盛则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安宁。我族子弟必须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履行当兵义务。 二、孝敬父母:父母生我、育我,费尽心血,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父母衰老、劳力丧失, 应当瞻养。古人云:“百行孝为首”,我族子弟铭记之。 三、重视谱牒:不许攀附名人,穿作附会,载之于谱,舍我祖而祖人之祖。我族子弟切记 族谱三十年一修。 四、营造祠堂:义门陈日:祠堂乃祖先神主藏身之所,凡我族子弟不营私室,先建祠堂。 五、誌扫

11、坟墓:义门陈日:夫丘垅者,祖宗骸骨之所栖托。凡我族子弟岁时必临祖墓祭扫。22 孝谈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早已流传国内外的名言,是世 界人民承认赞赏的我国道德传统的精华,而孝敬老人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寄托了赤子对母亲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 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到了清康熙年间, 有两位诗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 ) ;“向来多少 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 。寸草尚知报答春晖,作为子女怎么 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众所周知,历

12、朝历代的经典和各个家族的家法家训的文字无不把“尊朝廷、敬祖宗、孝 父母、睦亲故”列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主要内容。 “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 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如孝。 ”要求儿女“无忘父母,承颜 顺志,左右侍奉”。由此可见,古人将孝看得如此重要。孝,不仅在小家庭中需要遵循,而 且在国家中君主也将其作为治国之本。 孝经开篇就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是的,无论何时何地, 古人都将孝放在第一位。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太后曾经患病三年,文帝每天勤理朝政,下朝常常废寝忘食、一 丝不懈地侍奉左

13、右,就是傅太后吃的药,他都担心药饵失调,每次都要亲自先尝,汉文帝 仁孝的举动传遍了天下,因此“海内殷富,兴于礼仪”。 东汉的黄香也是有名的孝子,在赤日炎炎的夏夜,他便先将父亲的枕席扇凉,将蚊帐 内的蚊虫驱走;在冰雪飞舞的严冬,他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待暖和后才请父亲入睡, 他对父亲的细心照料,让天地人为之一动。 这样的动人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前人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如此出色,作为后人的我们,不禁感到内疚。别说是为父母 做些事了,就是嘘寒问暖都做得很少。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时代, 生活上的温饱已不成问题,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的关心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我们总相信 父母的一句“没事的!

14、”,而不在意他们那苍白的面庞,失神的双眼;我们总爱接受父母的 一句“我不喜欢,你吃吧。 ”而将碗里的食物全部享用;我们甚至总是听不进他们的“小心点, 别伤着自己”,而将他们的提醒抛到九霄云外。其实,我们对他们的伤害无处不在,更不用 说尊重和孝顺他们了。也许父母的唠叨会使你产生心烦,但逆反、顶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 办法,反而会加深相互间的痛苦。代沟是需要用交流来化解的,这大概谁都明白,但真正 将其牢记在心并且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人? 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为父母买房子、找佣人,买补品,希望他们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颐养天年。但是老人们能真正安心享受吗?因为孝敬 老人不仅是物质上

15、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实际上精神上的孝敬往往比物质上的照 顾更为重要。电话里多几句亲切的问候,信纸上多几行关心的话语,电视机前多一些闲谈, “常回家看看”,这会使老人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寸之草尚有报答春光的滋养的心愿,何况有血有肉的 我们?父母曾为抚养我们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因此,我们应该把孝敬老人放在第一位, 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一方面好好的孝敬老人,让他们 安享晚年。古人在生活条件上没有我们今天优越,但他们能把孝这一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用孝心和爱心来和谐与老人们的关系,只有这样,家庭才算和睦 幸福,这样的子女才算得上优秀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