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家李贽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3799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思想家李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朝思想家李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朝思想家李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朝思想家李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朝思想家李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思想家李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思想家李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明朝思想家李贽明朝思想家李贽 明代著名的回族思想家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 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垕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又称笃吾) ,又号温陵居士。李贽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李 贽一生坎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 民,专事著述。他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有人称他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 关于李贽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三十日,另一是十月二十六日。第一节商人世家子第一节商人世家子 李贽祖籍河南,元末南迁泉州后从商,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世家。一世祖林闾,藉前人 蓄积之

2、资,常扬帆航行于海外。二世祖林驽,不仅在国内从商,且远涉重洋,兼营海外贸 易。洪武中,还受命于朝廷,奉舶下西洋。三世祖林通衢,亦“夙有经营四方志” 。至明朝 实行“海禁” ,生意开始衰落。但高祖林易庵因“谙译语” ,在天顺间曾“奉简书使外国” 。 曾祖林琛做过通事官,引“琉球入贡” 。到李贽时,其家族内从商者仍然很多,有的开纸店, 有的经营米店、染坊和棉行诸业。祖父林义方和父亲林白斋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泉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就有广 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种宗

3、教互相融合,和睦共处。李贽生长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 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特殊商人家族,与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 主张“功利” ;不满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显然有着密切关系。李贽从小就很有个性。他六岁丧母,便能自立。七岁,随父读诗书,习礼仪。十二岁 能作文章,十四岁,读完易 、 礼 ,改攻尚书 。二十岁,与黄氏结婚后不久,离开 家乡, “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因之对当时明朝的腐败政治、社会矛盾、农民 生活,以及工商业者的状况,有较深切的认识。经过十九年的寒窗苦读,于二十六岁时中 举人。此后,他没有参加进士考试,即听候朝廷选派,从政就禄。 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 ,中华书局

4、 1959 年版。 关于李贽是否参加考进士的问题,说法不一。他自己说没有赴京参加会试,谓中举人已是侥幸,“吾此幸不可再侥也”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一八下李贽传则谓他“久不第,就官历姚江太守” ,说明他参加过考试,但终“不得成进士” 。第二节官场受磨难第二节官场受磨难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在李贽“三十而立”之年,被命为河南卫辉府共城(辉县旧称) 教谕,他从此走入官场。他“初意乞一官,得江南便地,不意走共城万里”。由于“不 得不假升斗之禄以为养” ,只好放弃个人要求,服从委派。他虽受的是封建传统教育,但 “自幼倔强难化” ,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于是他从跨入宦海的第一天开始,就抱着为生活所

5、迫,而“不容不与世相接”的态度,除履行公事, “拜揖公堂之外” ,一意“闭户自若” ,杜 门读书,探求学问。也正是这种思想性格,使他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第一次上 任, “即与县令、提学触”。结果, “在百泉五载,落落竟不闻道”,根本不可能找到 人生的学问。 嘉靖三十九年,李贽离开辉县,南下陪都,出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做了一个从八品小 官。到任二月有余,丁父忧,东归奔丧,回家守制。时值倭寇大肆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李贽的家乡也深受其害。他“夜行昼伏” ,六阅月方抵家。由于倭患所致,米价腾贵,他一 家三十口“几无以自活” 。为了击退倭寇的猖狂进攻,李贽率家人参加泉州城保卫战。通过2抗倭斗争

6、,他更加看清了明皇朝的腐败无能。嘉靖四十一年,丧服期满,而倭患未息。他 “欲以免难” ,尽携眷属,直接奔到北京。 “尽室入京”之后,处境殊为艰难, “居京邸,十 阅月不得缺。囊垂尽,乃假馆受徒”。为养家口,当了十余月的教师。嘉靖四十三年, 补北京国子监博士,这次同样很不走运。到任不多日,即与国子监祭酒秦鸣雷、陈以勤以 及司业潘晟、吕调阳等人发生抵触。不久,家庭的不幸接踵而来,次男死于身旁,又闻 祖父讣至,遂请假回籍,安葬先人。因为经济窘迫,李贽南归时把妻子和三个女儿送到河 南辉县。在他回乡的前后三年中,完全依靠她们母女一边参加田间劳动,一边买花织布, 自谋生路。其间,由于荒年歉收, “长女随艰

7、难日久,食稗如食粟。二女、三女遂不能下咽, 因病,相继夭死” 。悲惨之状,令人同情。家庭接连不断的不幸遭遇,使李贽南来北往奔走 十年余,精神上深受打击;官场的磨难也使他不免为之苦恼,为此在回家毕葬之后,他已 “无宦意” 。可是, “回首天涯,不胜万里妻孥之想” ,乃于四十五年“复抵共城” 。不久, 李贽携家眷由辉县到北京,补礼部司务,官秩从九品,是一个比国子监博士待遇更低的穷 差事。当时有人告诉他:“司务之穷,穷于国子,虽子能堪忍,独不闻焉往而不得贫贱语 乎?”李贽答曰:“吾所谓穷,非世穷也。穷莫穷于不闻道,乐莫乐于安汝止。吾十年余 奔走南北,只为家事,全忘却温陵、百泉安乐之想矣。吾闻京师人士

8、所都,盖将访而学焉” 。为了到北京求师访友,研讨学问,他把穷苦置之度外,而视“闻道”为最大的快乐。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辉县苏门山有百门泉,故以百泉称辉县。李贽自称百泉人,百泉居士。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从这年开始,通过礼部李逢阳和王守仁弟子钱德洪的学生、礼部郎中徐用检的介绍, 听泰州学派学者赵贞吉讲学,接触王守仁的学说。李贽非常崇拜王守仁的学问,认为“当 是时,人之尊信朱夫子,犹夫子也。而能识知朱子之非夫子,唯阳明之学乃真夫子”。 尤其赏识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平息江西宁

9、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中所建立的“武功” , 谓“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 之” , “古今亦未有”。隆庆四年(1570) ,通过李逢阳的介绍,李贽又认识了王守仁的得 意门生邹守益的学生、刑部主事李材,并与之共同探求学问。李贽思想中的主观唯心论因 素,同这一时期受王守仁学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五载春官,潜心道妙” 。一心研究王守 仁一派的学问,这是他从任礼部司务五年以来最大的快乐。然而,他在官场中的处境却依 然如故,毫无改变,为司礼曹务,先后与尚书高仪、殷士儋,侍郎王希烈、万士和“尽触 也”。于是又不得不离开都门,另谋职位。从隆庆五年(1571

10、)起至万历四年(1576)止,就南京刑部员外郎。自永乐都燕,南 京成为陪都,四方文人云集,聚会讲学的风气极盛。使李贽有机会在此结交一批名人学士, 如南京著名学者焦竑、湖北黄安耿定理等人,并成为挚友,在学术和生活上深得他们的指 点和帮助。同时见到他向慕已久的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和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罗 汝芳,对他们推崇备至,谓王畿良知之说具有启发思想的作用;王艮一派有真实的本领, 是王守仁门徒中“最英灵”的一个派别。 “自后无岁不读二先生之书,无口不谈二先生之腹” 。万历二年(1574) ,在南京拜王艮的次子王襞为师,进一步接受泰州学派的思想,最后 成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承了泰

11、州学派的优良传统,而且进一步发挥了王 艮关于“百姓日用之道”以及“淮南格物”的学说,认为“百姓日用之道”的“道” ,就是 吃饭穿衣等人们最基本的活动和要求。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道”并非玄虚,3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自然” 。这个观点,从哲学思想看,是一种粗俗的唯物论;从政 治思想看,则具有反对封建等级特权,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万历四年,李贽五十岁。 “五 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研究佛教。他认为儒、释、道三教 “不容异同” ,可以合三者为一。李贽承认佛教的主观唯心论,但又“不守绳辙,出入儒、 佛之间” ,不受儒、佛的拘限。甚至将王守仁的良知说、佛教的众生

12、平等和众生皆能成佛说, 以及他本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反对封建社会不平等的思想,融化成为一体,提出“天下 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 ,主张人人平等,批判了儒家的封建等级思想。李贽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的五六年间,既有收获也有痛苦。 续焚书卷三席书 。 续焚书卷三王文成 。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焚书卷三罗近溪先生告文 。对于李贽与王学的关系,至今仍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说:王阳明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另一则说:“李贽是王学的对立者而不是王学的嫡传之一”(蔡尚思:我要为中国大思想家李贽呼冤 ,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第 5 期) 。 续焚书卷二圣教小引 。收获是结识了各流学者

13、,增长了学问,痛苦还是和长官意见不合。他说:最苦者为为 员外郎时,不得尚书谢登之、大理卿董传策和汪宗伊之意。又最苦者是碰到尚书赵锦。 “赵 于道学有名,孰知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万历五年,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官秩正四品。入滇前,他把女儿和女婿留在黄安 (今属湖北)耿定理家。李贽到黄安时,即有弃官留住的意思。当决计入滇时,又和耿定 理约定:“待吾三年满,收拾得正四品禄俸归来为居食计,即与先生同登斯岸矣。 ”可是 到任之后,他又想马上离开,因不允,遂勉强留下。是时,姚安地区“上官严刻,吏民多不安” 。李贽以“原情论势” ,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切持简易,任自然” ,以德化人,反对暴政。认

14、为“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 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 。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采取比较灵活的做法,这是有道理 的。但他同时又说:对境内官吏的所作所为,只要“无人告发,即装聋哑,何须细问” , “况天下事亦只宜如此耶”。在封建社会里,对地方官吏的执法情况放任自流,不加过 问,只能残害人民,这显然是错误的。李贽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颇得府中僚属、胥隶的拥 护。但是朝廷对他的做法并不欣赏,因为这样做也势必损害封建皇朝的利益。他说:“最 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凝)触,与守道骆(问礼)触。王本下流,不必道矣。骆最相知, 其人最号有能有守,有文学,有实行,而终不免与之触,何耶?渠过于刻厉,故遂不免成

15、 触也。渠初以我为清苦敬我,终及以我为无用而作意害我。 ”连与自己“最相知” ,且 “最号有能有守”的人,都“不免成触” ,自然是无法再干下去了。万历八年(1580)三月, 他三年任满,即“谢簿书,封府库,携其家” ,离开姚安,到楚雄。自动放弃加官晋级的名 利,向巡按刘维提出舍官从民的辞呈。刘维不应允,他便逃到滇西大理府鸡足山阅藏经 , 执意不出。刘维无奈,请于朝廷,准其提前致仕。七月初,正式离任,由此退出官场。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焚书卷四耿楚倥先生传 。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 关于李贽弃官的原因,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无意再仕,激流勇退,自动辞官。而罪惟录李

16、贽传则说他“佞佛,尝禅衣帽而坐堂皇,视公事,为台抨” 。 明史耿定向传亦云:“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 ”第三节著书立第三节著书立“异端异端”4李贽弃官之后,为了不受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束,以及避免“来而迎,去而送;出 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的麻烦,尤其是为 了“访友朋,求知己” ,他宁愿“飘流四外不归家”。因为有家人在黄安,特别是黄安有 耿定理和周思敬二位好友“聪明好学,可藉以夹持” ,故自出滇即按过去约定的计划,直接 “取道适楚”,于万历九年春抵达黄安,从此过着弃官为民,寄居外乡, “手不敢释卷, 笔不敢停挥” ,从事著书、倡导“异端”的新生活。 万历十年(1682) ,李贽在黄安耿家刻印苏辙的老子解 ,并在进一步研究老子 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