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3130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拣尽寒枝不肯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拣尽寒枝不肯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拣尽寒枝不肯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拣尽寒枝不肯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拣尽寒枝不肯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拣尽寒枝不肯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拣尽寒枝不肯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拣尽寒枝不肯栖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和他的诗词 一般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于是人们提到诗,就以唐诗为尊,仿佛除 此之外的诗都少了韵味。苏轼,人们提到他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北宋词人, 开北宋豪放派的诗风。可是,也许我们不知道苏轼的诗也得别具一番风味。 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 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 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

2、 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 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 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 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 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 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 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 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 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

3、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 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 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 ,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 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 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 ,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 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 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 转,不像

4、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 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 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 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 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 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由此可见,宋诗中亦有佳作,苏轼不仅善于写词,吟诗也是一

5、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所见的残月飞鸿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 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 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 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全文的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和作 者当时的心境有莫大的关联,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一腔抱负不得施 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心境 悲凉,所见之景也显得凄迷萧瑟。“时见幽人独

6、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看 见在月下形影相吊的幽人,缥缈一瞬即逝的孤独的天鹅的身影。拣尽寒枝不肯 栖,这正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他不愿卷入纷繁的党派之争中去,只能“寂寞沙 洲冷”。 或许,这首诗与我们平常所知的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苏轼略有不同,它 却在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地苏轼,也会孤独,也会凄凉。当然, 苏轼的诗词的主要基调还是奔放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7、梦,一樽还酹江月。 仍是被贬黄州所写的词,但此词与上一首相比,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貌。 词的上片首句就给人以无限的时空之感,仿佛历经千年、历经沧桑之后的从容 淡定。接下来寥寥数语道出作者所处的地点,所想之事。“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的惊险奇绝的景色又令多少人赞不绝口。下片以小乔初 嫁衬托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构思精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将周 瑜镇定对敌的运筹帷幄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使整首 词的气势陡然发生变化,表达了坐着看透一切的宁静超然,词的主题在瞬间变 得到了提升英雄旧业都成过往云烟,何不珍惜眼前。苏轼曾在另一首词中 提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

8、人”,人生在世,百年若寄,总是在不停地奔波, 仿佛没有止息,没有尽头,可是如果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会大有改 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写词人道中遇雨,仍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 现了作者任凭政治风云变换,屡遭挫折也无所谓的倔强性格。“一蓑烟雨任平 生”既体现了作者的洒脱不羁又不会让人觉得颓废不前,分寸得宜。“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作者回顾的不仅是他的双脚做过的路,更 是他的政治之路,人生之路,苏轼一生坎坷,经历了三起三落,可是他依然能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全词通过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表明了处世态度,妙言要理,出神入化,颇耐玩味。 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滩清浴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记叙的是一次野餐,在春寒将尽,细雨初晴之时,作者来到一片河 滩。他在这里融雪煮茶,采蓼茸蒿笋为食,体味了一番人间清欢。有时我甚至 觉得苏轼是一个如同陶渊明一样的隐士,他用一颗超脱凡世的心向我们描绘了 一个纯粹的心灵世界。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文人相轻,这是是一

10、个有味的 清欢世界。 下面来看另一首诗。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篱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开头即用洁白的梨花和深青的柳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 体现在颜色上,还体现在“性格”上。梨花淡白,在满城飞舞的柳絮中显如此 不引人注目;而柳絮随处飘散,颜色又如此鲜艳,夺人眼球,梨花淡薄,柳絮 张扬。世人都注意到了柳絮的美,又有谁注意到了东篱那里,一株雪白的梨花 静默地开放。我们往往被表象吸引,只注意哪些浮华的东西,无暇去欣赏内在 的本质。鲁迅先生写道:“意寄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苏轼的爱国 之情就这样被人抹杀,不得见闻与主上。难怪苏轼要“惆怅”了。 然而

11、,苏轼的词中尽管略带忧愁,但其主要思想是积极向上,超然洒脱。 且看下一首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的上片写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春风中飘荡,作者登上超然台眺望, 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写景注意色彩的 强烈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这首词寄予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惆怅,最后力图解脱苦闷,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 想。 凭借以上这几首诗词不能完全说明苏轼的写作和思想,但至少能从一些侧 面说明苏轼的创作情况和思想特征。苏轼的思想在他的散文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特别是前后赤壁赋),但是于诗词中也窥见了一二。苏轼为人洒脱不羁,超 然物外,最难得的是他身上的文人风骨拣尽寒枝不肯栖。他有他的政治抱 负,但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一时的贬谪就屈服。他在被贬杭州时,为了杭州 做了多少业绩,至今杭州还有苏轼下令修建的苏堤。他随遇而安,乐天安命, 但并不是就此低头,他一直以他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曾经调 侃他的肚子里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许这就是他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