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2489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 你们大一点, (就不敢说话了) 。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 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 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 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 来推行了。“

2、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 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 小小的赞礼人。“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 ,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几 个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

3、子):“他们三个 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 (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 (孔子)说:“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 呢?公西华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人人物物性性格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

4、恭有礼,娴于辞令。 文文言言现现象象【注释】 侍:陪侍;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毋吾以也:以,认为。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 对:回答; 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摄:夹,箝。 乎:于,在。 师:军队; 因:动词,继,接续,接着。 之:代词,指 “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 比及:等到了。 且:连词,并且。 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 哂,微笑。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5、;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 “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 “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句末语气词。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站起身; 撰: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

6、同 “暮” 既:副词,已经。 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与:动词,赞成,同意。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为:治理。 以:介词。靠,用。 让:谦让。 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疑问语气词。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 【通假字】 鼓瑟希(希,通 “稀“,稀疏) 莫春者(莫,通 “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与 ,通“欤“,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可使足民(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富足) 端章甫(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礼服 )(章甫,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礼帽) 鼓瑟希(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 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

7、之大(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事,大事) 【古今异义】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 /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 /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 /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 /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写作) 【一词多义】 如:如或知尔(假如)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方: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方圆) 相相关关资资料料一、孔子生平和 论语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

8、”(诗 书 易 礼 乐春秋 )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

9、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关于“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 “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 ,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 “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 “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的主张,因此孔子说 “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

10、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 ,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史记孔子世家 ) ,却“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 )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之类的话;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曰: “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 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 42 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 ) ,孔子去鲁适卫时 56 岁, (据史记孔子世家 )时公西华年仅

11、14 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 辞海 ) ,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 岁以后。可见,孔子 “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 “哂”子路?因为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

12、可见,孔子 “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 “宗庙之事,如会同 ”。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孔子也说: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而曾点自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 “异乎三子者之撰 ”?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也。 子说。 ”(斯,指仕进之道,说,同 “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

13、 孔子见其不汲汲于 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昺:论语正义 )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 “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 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三、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 )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

14、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 :“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 君子之行也,度 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 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 ”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

15、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 “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 “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

16、“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 “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等。 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散论(朱宏达)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下简称 侍坐 )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