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01806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教案概述概述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它可分为古代文学理 论批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理论批评的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萌芽很早。在周易艮六五中就曾提到“言有序“ 的问题,在尚书尧典中则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的说法。尧典虽系后人伪托,但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诗歌音乐的认识。在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保留着许多原始艺术产生于模仿自然的宝贵史料,而且在 国语郑语中所记载的公元前 8 世纪史伯和郑桓公的对话中,就用朴素的

2、原始的五行学说 来解释艺术。史伯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由土、金尽?5 种原素和合而成的,音乐也是 “和六律“而成,即音乐是由各种高度不同的音阶协调而成的,单一的声音不会有音乐,单一的事物 不会有文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无疑是一个光辉的思想。在左 传昭公二十年晏婴和齐侯的对话中,更进一步认为政治和音乐不能只求单一的“同“,而应追 求对立诸因素和谐统一的“和“,对音乐来说,应该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 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即各种对立因素要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他们所提出的 艺术辩证法思想、关于“和乐“的中和之美的思想,对中国的美学思想、艺术

3、创作及文艺理论批评, 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 7 世纪时晋大夫缺提出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无礼不乐,所由叛也“(左传文 公七年)等,强调诗乐要歌颂“德礼“;公元前 6 世纪伶州鸠又从原始的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形成, 认为音乐只有按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规律和特点制作,并保持和谐,才能“以遂八风“,使阴阳和顺 谐调,“风雨时至,嘉生繁祉“,并提出了“政象乐“(国语周语下)的观点,以及医和所提出 的对音乐“节“制(左传昭公元年)的思想,都曾为后世继承和发挥。 吴季札观乐,是现存史料中对周乐的最详细的评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评论中不 仅再一次提出了“中和“之美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从音乐中可以看

4、到人民的愿望、政治的兴衰,所 有这些,都为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于春秋末季至战国时期。当时,由于处在文学发 展的早期,文、史、哲不分,“文“的概念包括各类文章以至于文物典籍,所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 的文学批评。诗的概念虽然比较清楚,但由于诗、乐、舞一体,所以关于诗的意见在很多情况下 是泛指诗、乐、舞的。文学理论批评,则是特写意义上的文艺批评。 这一时期,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特别是儒家关于文学的一些观点, 在整个古代文论的发展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道家的因任自然的文学观,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莫之命而

5、常自 然“(道德经),庄子的“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等关于“道“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强调的是一种“不期精粗“、妙绝名言、自然全美的境界。 所以老子提倡“大音希声“,庄子提倡“天籁“。同时,他们还强调有无相生、相反相成,以及重自 然浑成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在有关文学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关于诗、乐的“兴、观、群、怨“等社会功能的概括,关于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统一,即美、 善统一的艺术观,关于“情“与“辞“、“质“与“文“等关系的见解;孟子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 知言养气“

6、说、“知人论世“说;荀子关于诗、乐与情感关系的论述,所谓“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2 -必不免也“,以及关于诗乐“感人“、“入人“、“化人“等社会作用特点的见解等,在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儒家重道德伦理规范的文学观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相反,它的一个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 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重视对文学艺术的道德伦理规范。如孔子所提出的学诗以“事君 “、“事父“的要求,荀子关于诗、乐应对“兵劲城固“、“一天下“、“齐“天下起积极作用的观点; 又如孔子提出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思无邪“以及“温柔敦厚“等要求,孟子关于仁义对于文 学的规范作用,荀子关于“以道制欲,则

7、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的论述等。这些,在中国 古代文论的发展中,后来成为一种比较侧重文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功利作用的传统观点。 此外,在这个时期,各家还比较普遍地强调诗的“言志“作用,强调在认识外界事物时内心虚静 的重要性;儒家的一些著作还进一步发挥了“中和之美“的思想,易系辞等著作中谈到了“ 一“与“不一“,以及阳刚阴柔的问题,这些,也都给后世的文学理论以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以诗大序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关于诗经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探讨;源于 屈原惜诵及淮南子而为司马迁正式提出的“发愤说“,以及许多著作对于屈原作品的思想 艺术特点的分析;围绕着汉赋的争论而提出的种种文学见解,也都影响了后

8、世的文学理论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当时,由于儒学衰退所 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文学脱离经学附庸地位而取得的更大的独立性,文学艺术本身在 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以及西域佛教的输入和流传等,都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文学本身的特点认识得更加清楚。“夫文本同而末异“(曹丕典 论论文),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命题,说明人们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和其他著 作之间的同和异。这比起在此之前只注重它们之间的共性而忽视其差别性,是一大进步。同时, 人们也更进一步重视诗的“缘情“即抒发感情的作用;认识到文学创作不同于理论

9、著作,主要在于 它的“图写情兴“(南齐书文学传)、“兴会标举“(宋书谢灵运传论)等,这就更加清 楚地认识到文学创作的特点。其次,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影响很 大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概念、新理论。如风韵、风神、气韵、神韵等概念,关于风力或风骨 的理论,关于形与神、形似与神似、境和境界的论述,关于言、意、物关系的剖析,等等。佛教 的输入、传播及其与老、庄思想的融合,佛家造型艺术的发展等,也直接促进了人们对“取象“、 特别是对艺术的形象性的认识。再次,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名著,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 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特别是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笼罩 群言“,富有

10、卓识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其中对有关文学创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构思、想象、 情感、风骨、风格、艺术夸张、修辞剪裁、形式内容、“通“与“变“的关系、主观的情与客观的物 的关系、“神与物游“的形象思维问题、艺术表现的意余言外问题,作者本身的修养问题以及文学 批评问题等,都有不少精辟的意见。这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繁荣,诗、词、散文等都取得了高度成就。文学理论 批评围绕着当时的创作问题所进行的探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时期中一些重要的文学运 动和创作实践问题,如唐代的诗风改革、新乐府运动,不同诗歌流派积累的创作经验,唐宋两代 的古文

11、运动,宋代诗词发展中的问题等,在理论批评中都有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反映。 唐代初期,文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纠正南朝以来文学创作相对地重形式而 轻内容的流弊。唐末五代和宋代初期,这类情况又以新的形式出现。所以唐宋时期,都出现了以 复古求革新的文学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运动是复先秦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运动是复包括 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内之古。唐宋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是“文以明道“。韩愈、柳 宗元都曾倡导这一主张。韩愈的门生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指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 代的周敦颐则指出:“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唐宋古文家虽然都强调“道“,但具 体内涵不尽相同,

12、有的偏重于儒家的古道,有的则偏重于给“道“以现实的“辅时及物“的解释。这- 3 -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曾发生很大的影响,直至明、清和近代都有许多人继续提倡,成为文学 理论反对忽视思想内容的武器。至于宋代理学家以道统排斥文学艺术规律的做法,由于其理论上 的褊狭性及实践上的危害性,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大影响。 在诗歌方面,初唐陈子昂等人提倡“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对于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 很大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在批判齐梁遗风的同时提出“转益多师“,强调学习、借鉴前人 的创作经验,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则对传 统的“美刺“特别是“刺“的原则

13、赋予新的内容,并把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即要求文学尽可能地 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具有民主性的精华。以皎然、司空图为代表 的诗歌理论,不仅对诗歌风格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而且对诗歌美学中的意境问题,诗的虚、实 及动态美的问题,外在的物与作者的感兴、情思的关系问题,诗应重性情、轻词采的问题,以及 关于“象外象“、“味外味“、“离形得似“的问题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们的理论虽含有较 多的消极因素,但其中关于诗歌创作特别是抒情写景短制的艺术规律的探讨,对于推进中国诗歌 美学的发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宋代的诗歌理论,在反对宋初的“西体“方面,以及反对后来的以文字为诗,以

14、议论为诗,以“ 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为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 理论批评形式:诗话。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它们从 不同的角度对上述违反艺术规律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沧浪诗话在批评宋诗流弊的同 时,还正面提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如诗歌创作中的“别材“、“ 别趣“即形象感受和思维能力的问题,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本色“美的问题和传神入化的问题,都富 有卓见。其中关于“兴趣“、“妙悟“的主张,也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严羽在不少方面继承了皎然、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并作了进一步发展。但他的诗歌理论中的消极因素,也

15、给后世以影响,如清 初的“神韵说“就是吸收了严羽诗论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发展形成的。宋代以后,诗话继续发展,陆续 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如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等。直至近代,诗话一直 是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诗话的发展,后来还出现了词话、曲话等。 词的创作在宋代取得了高度成就。关于词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如词与诗、与乐的关 系问题,词的题材及表现上“本色“问题,“清空“与“实质“的关系问题等,在当时的词论中也得到 了反映。 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小说、戏曲文学的勃兴和繁荣,出 现了一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反映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便使得小说理论批评

16、和戏曲 理论批评也随之发展起来。正如李渔所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 “(闲情偶寄结构第一)对小说、戏曲文学创作的探讨,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的 特点。 从小说理论批评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说序跋;一是小说评点。它们所发表的理论 批评意见虽然比较零星,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小说创作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孤愤说 (见发愤说),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小说评说天下大事及历代兴废 的社会作用,小说家所需要的才能、知识和文学修养,小说语言、人物的个性化及典型创造,小 说在艺术表现上的虚实、传神、虚构及景物描写,小说思想艺术的感染力,小说与纪事文学、传 记文学、历史的区别等,都有很多精辟的见解。评点的形式滥觞于南宋,明代进一步广泛开始运 用于小说和戏曲。由于署名李贽的水浒传评点在明代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评点这一形式 迅速发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